《中醫詞典》解釋「寒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寒證,又稱寒性證候,是中醫辨證體系中「八綱辨證」的重要範疇之一。其核心病機在於「陰盛陽虛」,即體內寒邪偏盛或陽氣虛衰,導致臟腑機能沉衰、氣血運行凝滯的病理狀態。
■ 病因病機 根據中醫理論,寒證的形成可分為「外寒」與「內寒」兩大類:
- 外寒侵襲:多因感受外界寒邪(六淫之寒)所致,如氣候驟寒、久處陰冷環境,或過食生冷。寒性收引,易傷陽氣,導致經脈拘急、氣血運行受阻。
- 內寒滋生:源於臟腑陽氣虛弱(尤以脾腎陽虛為主),陰寒內生。《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說明腎陽為人身陽氣根本,腎陽不足則溫煦失職,常表現為全身性虛寒徵象。
■ 臨床表現 寒證的辨證要點可歸納為「冷、白、遲、靜」四大特徵: • 全身症狀:畏寒喜暖、肢冷踡臥、面色晄白或青黯、精神不振 • 局部徵象:脘腹冷痛(得溫則減)、關節冷痛(遇寒加劇)、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 • 排泄物特徵: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完穀不化)、痰涎清稀、白帶稀量多 • 舌脈特徵:舌質淡胖伴有齒痕、舌苔白滑;脈象多見沉遲、細弱或緊
■ 證型分類
- 實寒證:寒邪直中臟腑或經絡,正氣未虛。如「寒邪客胃」之胃脘暴痛、「寒凝胞宮」之痛經。
- 虛寒證:臟腑陽氣虧虛,陰寒內生。如「脾陽虛」之腹脹冷痛、「腎陽虛」之腰膝冷痛。
■ 病理特點 • 氣化失司:陽氣不足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易出現痰飲、水腫 • 血行不暢:「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易形成血瘀證候 • 經脈拘急:寒性收引特性使筋肉經絡拘攣,常見於痹證
■ 疾病關聯 此證候多見於慢性虛損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機能減退等。在六經辨證中,與少陰病(心腎陽虛)關係密切;臟腑辨證則常涉及脾、腎、肺三臟陽氣虛衰。
■ 中醫理論延伸 《傷寒論》提出「寒者熱之」的治療總則,臨床需進一步區分表寒(如麻黃湯證)、裏寒(如四逆湯證)等不同層次。現代研究認為,寒證患者常見基礎代謝率降低、自主神經功能抑制等生理變化,與中醫「陽虛生寒」理論具有內在一致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