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寒証
寒証是指由於感受寒邪,或因陽氣衰弱,陰氣過盛而導致身體機能與代謝活動衰退,抵抗力減弱而出現寒的証候。
寒証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體溫不足,面色蒼白,精神萎頓,踡臥,喜溫怕冷,脘腹冷痛,得熱則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等。
- 多見於慢性、機能衰退性的疾病。
寒証的治療原則是溫陽散寒,扶正祛邪。常用中藥有附子、乾薑、肉桂、白朮、蒼朮、黃芪、黨參、白芍、甘草等。
寒証的古籍記載
《黃帝內經》中說:「寒氣客於皮毛,則腠理閉塞,毛髮不舒,汗不出,惡寒壯熱,身體疼痛。」
《傷寒論》中說:「太陽病,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反有汗者,名曰傷寒。」
《金匱要略》中說:「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但欲寐者,桂枝湯主之。」
寒証的辨證論治
寒証的辨證論治,首先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辨明寒証的類型。寒証主要分為外感寒証和內生寒証。
外感寒証是指由於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寒証。外感寒証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胸悶腹脹,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滑,脈浮緊或沉遲。
內生寒証是指由於陽氣不足,陰寒內生所引起的寒証。內生寒証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或沉遲。
寒証的治療原則是溫陽散寒,扶正祛邪。外感寒証的治療,以辛溫解表為主。內生寒証的治療,以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為主。
寒証的預防
寒証的預防,主要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在寒冷的季節,要注意穿衣保暖,不要過度勞累,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睡眠。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溫熱的食物,少吃寒涼的食物。在生活上,要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