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由裏出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由裏出表」為中醫病機演變之重要概念,意指邪氣從臟腑深層向肌腠表層透達的病理轉歸過程。此現象常見於溫病發展或內傷外感夾雜證候中,具有「邪有出路」的病機轉化特徵。
病機特點 當邪氣內伏於裏,正氣漸復而與邪相爭時,可驅邪外透。其機轉涉及三焦氣化與營衛運行之協調,尤以「氣分→衛分」的層次轉化為關鍵。《溫病條辨》指出:「邪自裏達表,氣機得暢」,正說明此過程需賴少陽樞機與肺氣宣降之協同作用。
臨床表現 典型徵候可分三期:
- 裏證期:邪鬱陰分可見五心煩躁、夜熱早涼;熱壅肺胃則見胸膈灼熱、咳逆氣促;若夾濕滯可見脘痞苔膩。
- 轉出期:邪正相爭於膜原,常見寒熱往來如瘧、口苦咽乾,此即《傷寒論》所謂「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之狀。
- 表透期:隨汗出而熱勢漸退,疹瘩從胸腹延及四肢,色轉紅活;煩躁減而神清,脈象從沉數轉為浮緩,此乃葉天士所言「斑疹皆邪之露象」之佳兆。
辨證要點
- 汗出特徵:戰汗後肢溫脈緩為佳象,若大汗肢冷則屬脫證
- 疹痞變化:疹色由紫暗轉紅活,分布從心胸向四肢擴散為順
- 脈象演變:裏證時多見沉脈,出表過程漸轉浮象而力度增強
- 神志狀態:裏熱得減則心神得安,躁擾轉為安靜嗜睡
與相關概念辨析 與「表邪入裏」呈動態對應關係,然不同於單純的「表裏同病」。《醫宗金鑒》強調:「由裏出表者,非表裏俱病也,乃邪從內達外之機。」在六經傳變中,可見太陰病出陽明、少陰病轉太陽等特殊轉歸,此與「裏邪出表」尚有細微病機差異。
此病理過程體現「給邪出路」的治療思想,為中醫辨證論治中判斷預後的重要指標。歷代醫家認為,凡溫毒、濕溫、伏暑等病,若見此轉機,多示向癒之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