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表半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表半裏】乃中醫辨證體系中之重要病位概念,首見於《傷寒論》少陽病篇,其病機深繫六經傳變與氣機升降之道。此證之特徵在於邪正交爭於表裏樞紐之間,既非太陽經之營衛不和,亦非陽明腑之裏熱熾盛,實為三焦與膽經氣化失司所致。

核心病機與經絡歸屬
半表半裏之位對應少陽經所主,涵蓋手足少陽經脈(三焦與膽)及其所絡屬之腠理、膈膜、胸脅等「樞紐」區域。《內經》明言「少陽主樞」,其氣化功能主司水火之轉輸、表裏之貫通。當外邪侵襲或內傷七情,導致少陽樞機不利,則邪氣盤踞此間,形成獨特病理狀態。

證候特徵與辨證關鍵
張仲景於《傷寒論》第263條揭示:「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其典型表現可歸納為三類:

  1. 寒熱往來:正邪分爭於表裏間歇,見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此異於太陽病之惡寒發熱並見,亦非陽明病之但熱不寒。
  2. 樞機鬱滯:胸脅苦滿(膽經氣鬱)、心煩喜嘔(膽火犯胃)、默默不欲飲食(木邪剋土),反映少陽疏泄失常,影響脾胃升降。
  3. 上焦熱象:口苦(膽液上溢)、咽乾(少陽相火灼津)、目眩(風火循經上擾),皆因少陽火鬱,循經上炎所致。
    脈象以弦脈為本,兼見細、滑、數等變化,舌苔多薄白或微黃。

與其他病位之鑑別

  • 表證:邪在皮毛,以惡風寒、脈浮為主,無口苦脅滿等裏證。
  • 裏證:邪入臟腑,或見壯熱(陽明)、或見下利(太陰),少陽樞機症狀缺如。
  • 合病並病:若太陽未罷而見少陽證(如柴胡桂枝湯證),或陽明裏實兼少陽證(如大柴胡湯證),需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之法靈活辨治。

治療法度與方藥精髓
少陽病禁汗、吐、下三法,獨倡「和法」為治,代表方劑小柴胡湯以柴胡透達少陽之邪,黃芩清泄膽腑之熱,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人參、甘草、大棗扶正達邪,共奏和解樞機之效。若兼陽明裏熱可加大黃、枳實(大柴胡湯),兼太陽表證可合桂枝湯,臨證須據氣血盛衰、兼夾病邪而權變。

歷代醫家如成無己、柯琴等,皆強調半表半裏證實為「邪踞樞機」之態,既關乎六經傳變之樞紐,亦與溫病學派所述「邪留膜原」遙相呼應,體現中醫對病位層次與氣化運動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