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瘡見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瘡見形

痘瘡見形,又稱「見點」、「放點」或「見苗」,為痘瘡(天花)發病過程中,疹痘初現於肌膚之階段。此證多見於小兒,通常於發熱三日後,熱勢稍緩,皮膚顯現淡紅色疹點,其狀光澤稀落,深藏皮內,觸之堅實。《醫宗金鑒》將此證分為「順」、「逆」、「險」三類,以判病情輕重及預後。

順證
若發熱三日後見點,熱退身和,無口渴煩躁之象,痘疹稀疏分明,由頭面漸次延及周身,疹色紅潤,頂部尖圓者,屬順證。此為正氣充足,邪毒外透之佳兆,預後良好。

逆證
若發熱僅一日或半日即見點,疹痘驟然湧出,分布密集難辨,平塌不起,或出而復隱,疹色紫黑,乾枯無澤者,屬逆證。此乃毒邪熾盛,正不勝邪,氣血壅滯之危候,病情凶險。

險證
若痘色雖紅而晦暗滯澀,或疹點稀疏卻色淡隱伏,透發不暢,兼見精神倦怠者,屬險證。此類雖未至逆證之危,然正氣已虛,邪毒未盡外透,須防病情轉劇。

中醫病機分析
痘瘡見形之關鍵,在於「毒邪透發」與「正氣抗邪」之平衡。順證者,熱毒隨氣血外達肌表,疹透而毒泄;逆證者,毒壅血瘀,正虛不能托毒,致痘瘡內陷;險證則介於二者之間,氣血運行不暢,透發無力。歷代醫家重視「透邪」與「扶正」並行,如《痘疹心法》強調「見點之時,宜清熱解毒,佐以透發」,方藥常選用升麻葛根湯加減,以助疹毒外透。

鑑別要點

  1. 疹色與形態:紅潤尖圓為順,紫黑平塌為逆,紅而晦暗或淡隱為險。
  2. 透發速度:漸次而出者吉,暴出驟隱者凶。
  3. 兼症:身和神清者輕,煩渴神昏者重。

此階段為痘瘡轉歸之樞紐,醫者須細察疹形色態,辨明順逆,以定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