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解裏未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解裏未和之詳解
「表解裏未和」乃中醫辨證論治過程中之重要病機概念,出自《傷寒論》,描述外感病發展過程中表證雖解而裏證未除之特殊病理狀態。
基本概念
中醫理論將人體分為表裏兩個層次,表證主要指外邪侵襲體表所引發之證候群,如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所謂「表解」即指通過發汗解表等治法,使外在邪氣得以驅散,表證症狀消失;而「裏未和」則表明體內臟腑氣血陰陽之失調未得平復。此狀況多在傷寒病發展過程中出现,亦可見於其他外感熱病。
主要成因與機理
水飲痰濕內停
表證雖解而體內水液代謝失常,表現為:
- 痰飲內阻:胸悶咳喘、痰多色白、脘腹脹滿
- 水濕停滯:肢體困重、小便不利、舌苔白滑 病機關鍵在於三焦氣化失司,水液輸布異常,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此類患者常素體陽虛,表解後陽氣未復,致水濕難化。
食滯不化
常見於外感兼夾飲食不節者,特徵為:
- 脘腹痞硬、嗳腐吞酸
- 不思飲食、大便不通
- 舌苔厚膩、脈滑實 此乃表邪入裏化熱,與宿食互結,脾胃升降失司所致。《傷寒論》中所載「梔子厚朴湯證」即屬此類。
瘀血阻絡
表證去而瘀血未除,可見:
- 固定刺痛、肌膚甲錯
- 面色黧黑、唇舌青紫
- 脈象沉澀 產生機理或因表證期間氣血運行受阻,或因熱入血分而致血瘀。此種狀況在溫病後期尤為常見。
陰液未復
多見於熱性病後期,特徵包括:
- 口燥咽乾、心煩不寐
- 皮膚乾燥、小便短赤
- 舌紅少苔、脈細數 緣於熱邪傷陰,雖表熱已解而津液耗損未復,多涉及肺胃陰傷或肝腎陰虧。
辨證要點
臨床辨識「表解裏未和」需把握以下特徵:
- 病程特點:必有表解過程,繼而出現純裏證表現
- 症狀特徵:無表證表現(如惡寒發熱、脈浮等),但見裏證諸候
- 脈象變化:由浮轉沉,或見滑、弦、細等裏證脈象
- 舌象變化:表證時薄白苔轉為厚膩或光剝等裏證舌象
治療原則
針對不同病理類型,治法各異:
- 水飲痰濕:當以溫陽化飲為主,方如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等
- 食滯內停:宜消食導滯,方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
- 瘀血阻絡:治以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湯、桃核承氣湯等
- 陰液虧損:需滋陰養液,方如增液湯、益胃湯等
治療需謹守「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原則,注重調理臟腑功能,恢復氣血陰陽平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