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邪傳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邪傳裏

熱邪傳裏,為中醫病機術語,指外感溫熱之邪未從表解,反而內傳入裏;或風寒、濕、燥等外邪鬱久化熱,深入臟腑氣血。此過程標誌著疾病由表證轉為裏熱證,病情趨於深重。

病因病機
外邪侵襲人體,初犯肌表,若正氣不足或失治誤治,邪氣未能及時透散,反而化熱內傳。《傷寒論》稱此為「傳經」,溫病學派則強調「衛氣營血」或「三焦」傳變。風寒之邪鬱而化熱,或濕熱交蒸、燥邪傷津生熱,皆可能轉為裏熱證,耗傷陰液,擾動氣血。

臨床表現
表證(如惡寒、頭痛、脈浮)消退後,出現以下裏熱證候:

  • 高熱煩渴:邪熱熾盛,蒸灼津液,故見高熱不退、口乾引飲。
  • 神志異常: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甚則譫語(如《素問》云「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
  • 二便異常:熱結腸腑則便秘,下焦熱盛則小便短赤。
  • 舌脈特徵: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洪數或滑數,反映熱邪內熾。

證型辨析

  1. 熱入陽明:邪傳陽明經腑,可見「四大證」(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或腑實證(腹滿痛、拒按,承氣湯類方證)。
  2. 熱熾氣分:溫病範疇,見壯熱、汗多、煩渴、脈洪,選用白虎湯清泄裏熱。
  3. 熱入營血:邪深陷營分,則斑疹隱現、身熱夜甚;入血分則動血耗陰,甚則神昏,需清營涼血,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理論延伸

  • 傳變途徑:依六經辨證,可由太陽傳陽明或少陽;按衛氣營血,則從衛分漸入氣、營、血分。
  • 與「表裏同病」區別:熱邪傳裏需與表證未罷裏熱已生之「表裏俱熱」鑒別,後者宜表裏雙解,如大青龍湯證。

此病機關鍵在於熱邪內陷的深淺與臟腑定位,臨床須結合四診,細辨邪正消長,以擬清熱、透邪、保津等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