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裏同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裏同病
表裏同病為中醫辨證中的重要概念,指疾病同時涉及表證與裏證,即外邪未解而內臟氣血已受影響,或表裏兩層次同現相似病機。此類病證常見於外感病傳變過程中,或因內傷而兼感外邪,病情較為複雜,需明辨表裏輕重緩急以施治。
主要類型與表現
-
表裏同病的常見證候
- 表證未除,裏證已現: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脈浮)兼見腹瀉、腹痛、胸悶等裏證,此為邪由表入裏或表裏同受邪侵。
- 表裏俱寒:外有寒邪束表(惡寒無汗、身痛),內有脾胃虛寒(腹冷痛、嘔吐清水)。
- 表裏俱熱:外有風熱襲表(發熱、咽痛),內有肺胃熱盛(咳嗽痰黃、口渴煩躁)。
- 表寒裏熱:表受風寒而內有鬱熱(惡寒身痛,兼見煩渴、便秘)。
-
病機特點
- 多因外邪內傳,或素體臟腑失調復感外邪,致表裏經絡與臟腑氣機同病。
- 六淫之邪(如風寒、暑濕)可同時侵犯表裏,或由表入裏化熱化寒。
- 內傷基礎(如氣虛、陽虛)者易表裏同病,如脾陽不足者外感寒邪,更易形成表裏俱寒。
中醫辨證要點
- 審病勢:區分表裏孰輕孰重。若表證為主(如惡寒明顯),宜先解表;若裏證急重(如高熱神昏),則需先清裏。
- 察病性:分辨表裏寒熱屬性是否一致。如「表裏俱熱」需清熱透表,「表熱裏寒」則需外散風熱、內溫中焦。
- 脈象與舌象:表裏同病者常見脈浮而兼沉象(如浮數兼沉滑),舌苔可呈白膩或黃白相間。
治療原則
中醫治則強調「表裏雙解」,根據證型選方:
- 解表清裏:如防風通聖散治表寒裏熱。
- 解表溫裏:如五積散治表裏俱寒。
- 和解表裏:如小柴胡湯調和少陽半表半裏之邪。
表裏同病反映人體氣機的整體性,臨床需細辨邪正關係,方能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