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裏俱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裏俱寒

表裏俱寒為中醫病機名詞,屬「表裏同病」範疇,指寒邪同時侵襲人體表裏,或內在陽氣虛衰而復感外寒,導致表層經絡與臟腑功能俱受寒邪凝滯的病理狀態。《傷寒論》中雖未明言此詞,然其所述「太陽與少陰兩感」之證,實與表裏俱寒機理相通。

病因病機

  1. 外寒直中,內寒相引:外感風寒之邪,由肌表深入,若患者素體陽虛(尤其脾腎陽虛),或過食生冷,內寒與外寒相合,形成表裏俱寒。
  2. 陽虛感寒:平素脾胃虛弱、腎陽不足者,陽氣不能溫煦體表,易致外寒入侵,同時內在臟腑陰寒內盛,呈現內外皆寒之象。

臨床表現

  • 表寒證:惡寒甚、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此為寒邪束表,衛陽被遏。
  • 裏寒證:腹痛喜溫、泄瀉清冷(完穀不化)、四肢厥逆、小便清長、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此乃陽虛陰盛,運化失司。

病機分析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外寒閉鬱腠理,經氣不利,故見表寒實證;內寒則因陽虛失溫,或寒邪直中三陰,導致臟腑氣化不行。表裏同病時,兩者相互影響:外寒加重內寒之凝滯,內寒又削弱肌表抗邪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治法與方藥舉例

中醫治則強調「溫裏解表」,需根據寒邪輕重與陽虛程度調配:

  • 外寒為主兼裏寒:可選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溫陽發汗並舉,解表散寒兼溫裏。
  • 裏寒為主兼表寒:適用桂枝人参湯(《傷寒論》),以溫中祛寒為主,佐桂枝解肌。
  • 表裏俱寒且陽虛甚:如四逆湯葛根湯加減,急溫裏陽,兼散表邪。

鑒別要點

  • 表寒裏熱:雖有惡寒表證,但兼見煩渴、便秘等裏熱象,與表裏俱寒之純陰證迥異。
  • 純裏寒證:無表證表現,僅見臟腑寒象,如附子理中湯證。

表裏俱寒之證,關鍵在辨別表裏寒邪孰輕孰重,及內在陽氣虛損程度,方能精確用藥,恢復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