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實裏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實裏虛」為中醫辨證中的重要病機概念,屬「邪盛正虛」之複合證型,其核心在於外感實邪未解而內在正氣已虛,形成表裏同病的特殊病理狀態。《傷寒論》稱此類病證為「表裏俱病」,明代張景岳更於《景岳全書》明確指出:「表邪未解而裏氣先奪者,當辨其虛實之孰輕孰重。」

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患者素體脾肺氣虛,或久病耗傷元氣,復感風寒之邪所致。外邪束表則衛陽被遏,發為表實;臟腑虛弱則運化無力,成其裏虛。《醫宗金鑒》有云:「太陽病發汗不解,復下之,表裏俱虛」,正說明誤治傷正可致此證。其病位涉及太陽經與太陰經,呈現「經絡實而臟腑虛」的對立格局。

辨證要點

  1. 表實證候:多見惡寒明顯(甚則寒戰)、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太陽傷寒之象。此因寒邪收引,腠理閉塞,正氣抗邪於表使然。
  2. 裏虛見症:以脾陽不振為主,常見精神倦怠、四肢不溫、脘腹隱痛、納呆便溏;若兼腎陽虛者,可見脈沉弱、小便清長等症。此類徵候反映「陽氣內虛,不能鼓邪外出」的病理本質。

脈舌特徵

  • 脈象多呈「浮取緊而沉取弱」之象,即寸關部浮緊示表寒實,尺部沉弱顯裏陽虛
  • 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滑或薄白,為陽虛寒濕內停之徵

與相似證型鑑別

  1. 純表實證:無裏虛見症,脈浮緊而三部均衡,舌苔薄白不膩
  2. 表虛裏實證:雖同屬表裏同病,但以汗出惡風(表虛)伴腹滿便秘(裏實)為特徵
  3. 真寒假熱證:雖有發熱面赤等假熱象,但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等裏虛寒證顯著

病理演變
若失治誤治,可能轉化為:

  • 表邪內陷,成「太陰少陰合病」之危候
  • 陽虛水泛,見肢腫咳喘等水飲證
  • 日久及腎,發展為「陰陽兩虛」之壞證

此證型充分體現中醫「正邪交爭」的動態病理觀,其辨治需嚴格遵循「勿虛虛,勿實實」的古訓,掌握解表不傷正、補虛不留邪的治療分寸。歷代醫家對此證的認識,實為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