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虛裏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虛裏實

表虛裏實乃中醫辨證中「表裏同病」之一類,屬虛實錯雜之證候。其成因主要可分為二端:一則因患者素體衛陽不足,腠理疏鬆,外邪乘虛襲表,復因邪氣入裏化熱,與內在積滯相結;二則因表證階段誤治或失治,如過用發汗之法,損傷衛陽,致使表氣更虛,而裏熱未清,反成實邪壅滯。

表現特徵
此證候兼具「表虛」與「裏實」之特點,臨床常見以下症狀:

  • 表虛證:惡風寒、自汗出、身熱不甚(熱勢不高但纏綿),脈浮緩而無力。此因衛陽不固,營陰外泄,腠理失於溫煦所致。
  • 裏實證:腹滿硬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見煩躁口渴、舌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此屬熱結陽明或腸胃積滯,氣機壅塞不通之象。

病機分析
表虛裏實之關鍵在於「正虛邪戀」。表虛者,衛外之氣不足,難以驅邪外出;裏實者,邪熱或宿食糟粕內結,阻滯氣血運行。二者相互影響,表虛易致外邪持續內傳,裏實又阻礙正氣達表抗邪,形成惡性循環。

治法要點
中醫治療此證,須遵循「標本兼顧」原則,以「固表解肌」配合「通下泄熱」,然用藥需權衡輕重:

  • 表虛明顯者,可佐黃芪、白朮等益氣固表,配合桂枝湯調和營衛;
  • 裏實偏重時,宜用大黃、枳實等瀉下通腑,但仍需謹防過下傷正。

與類似證候鑒別

  • 表實裏虛:表證見惡寒無汗、脈浮緊,而裏有氣虛或陽虛之象,如腹冷痛、便溏。
  • 表裏俱實:表裏同病皆屬實證,如外寒內熱之「大青龍湯證」,與表虛裏實之虛實夾雜有別。

此證多見於外感病傳變過程,或內傷雜病兼感外邪者,辨證時需細察表裏虛實之孰輕孰重,方能擬定合宜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