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熱裏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熱裏寒

表熱裏寒為中醫辨證中「表裏同病」與「寒熱錯雜」之特殊表現,屬外感病與內傷雜病交織之複雜證候。其核心病機在於表有熱邪未解,裏有陽氣虛衰,形成外熱內寒之矛盾狀態。以下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中醫理論基礎詳述之。

病因病機

  1. 外感風熱,內傷脾胃
    患者素體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復感風熱之邪。表邪屬陽熱,鬱於肌腠;裏陽虛弱,陰寒內生,故表裏寒熱並存。
  2. 誤治傷陽
    外感初期本應解表,若過用寒涼藥物(如石膏、黃芩)或抗生素,壓制表邪未盡,反損脾胃陽氣,導致外熱未除而裏寒更甚。
  3. 臟腑失調
    腎陽不足或脾陽久虛者,易使陰寒內盛,即使外感熱邪,亦難轉化內寒,形成「真寒假熱」之變證。

臨床表現

  • 表熱證:發熱、惡風、頭痛、喉嚨腫痛、脈浮數,舌尖邊偏紅。此為風熱邪氣侵襲衛表所致。
  • 裏寒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腹中冷痛、脈沉遲。此因中焦陽虛,運化失職,陰寒內停。

中醫理論闡釋

  • 表裏分層論治
    中醫強調「急則治標」,若表熱明顯(如高熱),可暫用辛涼解表(如銀翹散)透邪外出,但需佐以溫裏藥(如乾薑、白朮)護衛中陽。
  • 寒熱真假」辨證關鍵
    表熱裏寒須與「陽盛格陰」(真熱假寒)鑑別:前者口渴不欲飲、身熱反欲衣被;後者肢冷但胸腹灼熱、煩渴飲冷。
  • 經絡與臟腑關聯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裏,若脾胃虛寒,即使太陽經受風熱,亦易內傳太陰,形成「太陽陽明合病」之寒熱夾雜證。

此證候體現中醫「整體辨證」之精髓,需綜合四診,細察寒熱標本,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