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熱裏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表熱裏寒是中醫名詞,指的是表裏寒熱錯雜的一種表現。患者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或因外邪未解而過服寒涼而致脾胃陽氣不足。表現為既有發熱、頭痛、惡風等表熱症。又同時出現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肢冷、不渴等裏寒証。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表寒裏熱,其病在表,汗出而解;表熱裏寒,其病在裏,溫之而解。”《金匱要略·辨熱病脈證並治》曰:“表熱裏寒,發熱惡風,頭痛,身疼,無汗,小便清長,大便溏泄,脈浮緊,此表熱裏寒也。”

表熱裏寒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風熱之邪,侵犯人體,人體正氣抗邪,正邪相爭,邪熱在表,正氣在裏,故見表熱裏寒的症狀;二是脾胃虛寒,感受風熱之邪,邪熱內侵,與脾胃虛寒相合,形成表熱裏寒的證候。

表熱裏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頭痛、惡風、身疼、無汗、小便清長、大便溏泄、脈浮緊等。

表熱裏寒的治療,以解表散寒、溫裏散寒為主。可用麻黃、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等藥物組成桂枝加減治療。

表熱裏寒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3. 飲食清淡,不吃生冷寒涼之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煙,不喝酒。

如果出現發熱、頭痛、惡風、身疼、無汗、小便清長、大便溏泄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