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寒裏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表寒裏熱,中醫名詞,指表裏寒熱錯雜的一種表現。患者本有內熱而又感受風寒,或外邪傳裏化熱而表寒未解。表現為既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或氣喘、脈浮緊等表寒証,又有煩躁、口渴、尿黃、便結等裏熱証。

《素問·至真要大論》:“表寒裏熱者,其寒在上,其熱在下,寒熱相搏,故身體疼痛,頭痛,目眩,項強,腰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浮緊而數。”

《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解,而熱結在裏,表裏俱熱,煩躁不安者,可與麻黃。”

《金匱要略》:“太陽病,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脈浮緊者,桂枝主之。若脈浮緊而渴者,表裏俱熱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表寒裏熱的治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若表寒較重,可用麻黃湯、桂枝湯等發汗解表;若裏熱較重,可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等清熱解毒;若表裏寒熱均重,可用麻黃加附子細辛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等辛溫解表、清熱解毒。

表寒裏熱的預防,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飲食宜清淡,不宜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表寒裏熱是中醫常見的病證,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如果有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