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寒裏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寒裏熱
表寒裏熱爲中醫辨證中「表裏同病」之一種,屬「寒熱錯雜」證型。其病機可歸納爲「外寒未解,內熱已熾」,即患者原有內熱(如陽盛體質或裏熱蘊積),復感風寒之邪,致使外寒束表;或外邪由表入裏化熱,然表寒仍未消散。此證既見表寒之象,又現裏熱之徵,二者並存,病位涉及表裏兩層。
病因病機
- 外寒引動內熱:
- 素體陽氣偏亢,或飲食辛辣燥熱,導致體內積熱。此時若外感風寒,寒邪閉鬱肌表,衛陽被遏,則表寒與內熱相互搏結。
- 寒邪性質收引,腠理閉塞,熱不得外泄,反鬱而化火,加重裏熱。
-
表寒未罷,邪已化熱:
- 外感寒邪初期未及時解散,寒邪入裏化熱(如太陽病傳陽明),然表證未盡,形成「表寒未除,裏熱已成」之局。
臨床表現
- 表寒證候:
惡寒明顯(甚則寒戰)、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汗出不暢)、鼻塞流清涕、脈浮緊(主寒邪束表)、舌苔薄白。 - 裏熱證候:
心煩躁擾、口渴欲冷飲、咽喉腫痛、咳痰黃稠、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質紅或苔黃、脈數或滑。
辨證要點
-
表裏症狀並見:須同時具備表寒與裏熱之典型表現,如「惡寒無汗」合併「煩渴尿赤」。
-
脈象與舌象:
- 脈浮緊而數,反映寒邪在表而裏熱鼓動氣血。
- 舌體偏紅,苔白或微黃(若苔完全轉黃,恐表證已微,裏熱為主)。
-
病勢鑑別:
- 與「表熱裏寒」區別:後者爲外感風熱合併脾胃虛寒,表現爲發熱惡風卻腹瀉肢冷。
- 與「真寒假熱」區別:真寒假熱屬陰盛格陽,雖有身熱口渴,但渴喜熱飲、脈沉微,與本證之實熱迥異。
治法與方藥舉隅
中醫治療此證以「解表清裏」爲大法,常用方劑如:
- 大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解表散寒,石膏清瀉裏熱,杏仁助宣肺,薑棗調和營衛。適用於表寒重而裏熱初起,症見「發熱惡寒、無汗煩躁」。 - 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綜合解表、清熱、攻下,適用於表寒輕而裏熱熾盛,兼見便秘溲赤者。
機轉探討
從經絡學論,寒邪客於太陽經,陽氣抗邪則發熱;若陽明經氣偏旺,寒鬱化熱,可形成「太陽陽明合病」。從臟腑論,肺主皮毛,寒束肌表則肺氣不宣,裏熱上攻易致咳嗽氣促;若兼胃熱,則口渴便秘益甚。
此證若失治,表寒久鬱可能進一步化熱入裏,轉爲純裏熱證;或過用寒涼藥物,導致表邪內陷,病情纏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