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瘡夾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瘡夾痧
痘瘡夾痧,又稱「痘夾疹」,為中醫兒科病證名,指痘瘡(天花)病程中兼夾痧子(疹類疾患)而發之證候。此證多因內蘊熱毒,外感時邪,邪毒內外相搏,透發於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痘瘡本屬溫熱疫毒,其發病與正氣虛弱、外邪侵襲相關。若熱毒熾盛,兼感風熱時邪,則可能於痘瘡透發之際,並見痧疹。痧之形質有別於痘,其狀如粟米,尖圓而硬,內含清水,乃熱毒外透之象。《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指出:「痧亦疹類……此亦熱毒所發,往往夾痘而出。」說明痧與痘同源於熱毒,但表現有異。
臨床表現
患者除見痘瘡典型症狀(如發熱、皰疹成批出現)外,皮膚同時顯露細小痧疹,散在分布,色白或紅,觸之礙手,或伴瘙癢。痧疹多與痘皰並見,然不潰破,亦不結痂,隨熱毒清解而消退。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透邪為主,兼顧痘瘡病情。因痧疹屬風熱外透之象,不可過用寒涼遏伏,宜選輕清宣散之劑。《醫宗金鑒》主張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方中荊芥、防風疏風解表,羌活、獨活祛濕透邪,配合前胡、柴胡宣肺退熱,枳殼、茯苓理氣化濕,使表邪得散,痧痘並消。若熱毒偏盛,可酌加連翹、金銀花、紫草等增強清解之力。
鑒別要點
需與單純痘瘡或麻疹相區別:
- 痘瘡:皰疹內含膿液,病程具明顯腫脹、化膿、結痂階段。
- 麻疹:疹點融合成片,色紅如丹,多伴咳嗽、目赤等肺衛症狀。
- 痧子:獨立疹粒,質硬清透,無痘瘡之膿化過程。
古籍佐證
除《醫宗金鑒》外,《痘疹心法》亦提及:「痘中夾痧,總由毒火奔騰,急宜疏解。」強調透發為先,避免毒邪內陷。歷代醫家多認為此證預後較佳,然需審慎調治,防其熱毒深竄,轉生他變。
此證反映了中醫「異病同源」之觀念,臨床需辨明主次,靈活化裁方藥,以達邪去正安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