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裏結

裏結為中醫術語,專指大便秘結不通之證,根據病機可分為熱結寒結兩大類,其成因、病狀及辨證要點各異,反映中醫「辨證求因」之核心思想。

一、熱結

病機:因胃腸積熱,或外感熱邪內傳陽明,灼傷津液,致腸道失潤,燥屎內結。
臨床表現

  • 大便特徵:乾硬如粟,甚則燥結成塊,排便艱難。
  • 全身症狀:身熱明顯(午後熱甚)、口渴喜冷飲,或見譫語(陽明腑實重症)。
  • 腹診特點:腹痛拒按,或可觸及條索狀硬結(燥屎內阻)。
  • 舌脈:舌質紅、苔黃厚燥(甚則焦黑起刺),脈沉實或滑數有力。
    證型延伸
  • 陽明腑實證:見於《傷寒論》,以「痞、滿、燥、實」為綱,宜承氣湯類方瀉熱通腑。
  • 熱結旁流:燥屎內結而見下利清水臭穢,屬真熱假寒之象。

二、寒結

病機:因陽氣虛衰(脾腎陽虛),陰寒凝滯腸道,傳導無力,糟粕停聚。
臨床表現

  • 大便特徵:雖多日不便,然糞質未必乾硬(或初硬後溏),臨廁努掙乏力。
  • 全身症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脘腹冷痛(得溫則減)。
  • 兼症:食欲不振、小便清長(下焦虛寒)。
  • 舌脈: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微細。
    證型延伸
  • 冷秘:屬「陰結」範疇,《景岳全書》強調溫陽通便,用半硫丸或濟川煎加減。
  • 陽虛氣滯:可兼見腹脹(虛中夾實),需溫潤並行。

辨證關鍵

中醫強調「同病異治」,裏結之治須分寒熱:

  • 熱結責之「陽明實熱」,治以苦寒瀉下(如大黃、芒硝)。
  • 寒結責之「太陰虛寒」,治以溫陽通便(如肉蓯蓉、當歸)。
    古文獻如《傷寒雜病論》以「大便難」與「不大便」區分虛實,後世醫家進一步結合舌脈、腹診,深化辨證體系。

此二證雖均現便秘,然病性迥異,用藥一涼一溫,足見中醫「治病求本」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