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裏虛

裏虛為中醫學重要病理概念,指人體內在臟腑氣血虧損,機能衰退所呈現的證候總稱。其成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如勞倦過度、飲食失調)、久病耗損,或衰老自然虛衰有關,病位深在於裏,屬「虛證」範疇,與外感實邪或表虛證有別。

核心病機與表現

  1. 氣血陰陽失調
    裏虛可進一步區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類基礎虛損,臨床常交互並見:

    • 氣虛:臟腑功能低下,如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
    • 血虛:濡養失職,見面色淡白、頭暈心悸、爪甲不榮。
    • 陰虛:陰不制陽,現口燥咽乾、潮熱盜汗、舌紅少苔。
    • 陽虛:溫煦不足,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脈沉遲。
  2. 臟腑定位特徵
    依受累臟腑不同,症狀各異:

    • 脾裏虛:食少腹脹、便溏、肌肉消瘦,屬「中氣下陷」可伴脫肛。
    • 腎裏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腎陽虛加劇水液代謝障礙,見浮腫、夜尿頻。
    • 心肺裏虛:氣喘胸悶(心氣虛)、乾咳少痰(肺陰虛)等。

辨證與關聯概念

  • 與外感區別:裏虛無表證(如惡寒發熱),以慢性、隱匿性症狀為主。
  • 虛實夾雜:久病常見「虛中夾實」,如脾虛生濕(虛胖舌苔膩)、陰虛火旺(虛火口瘡)。
  • 經絡氣化層面:裏虛者,經絡氣血運行乏力,可致局部痿廢不用,或腠理不固易感外邪。

歷史文獻依據

《黃帝內經》提出「精氣奪則虛」為總綱,《景岳全書》進一步闡述:「虛者,正氣不足也,當責之臟腑。」歷代醫家強調裏虛需辨明氣血陰陽與病位,為臨床「補虛」治法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