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裏熱是中醫學中重要的病理概念,泛指體內臟腑機能亢進、陽氣過盛所導致的熱性證候。此證多由外邪入裏化熱,或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氣機鬱滯、鬱久化熱而成。根據病位與病機不同,常見於胃腸、肺胃、肝膽等臟腑,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實熱特徵。
病因病機
- 外邪內傳: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人體,若正氣不足或邪氣過盛,可由表入裏,鬱而化熱,形成裏熱證。
- 飲食積滯:過食辛辣厚味或燥熱之品,脾胃運化失常,積滯化熱,尤易形成胃腸實熱。
- 情志失調:長期鬱怒或憂思過度,導致肝氣鬱結,鬱久化火,形成肝膽鬱熱。
- 陰虛內熱:雖非典型裏實熱,但陰虛陽亢亦可能表現為類似熱象,需辨證區分。
臨床表現
裏熱證的典型症狀如下:
- 全身症狀:高熱不退,不惡寒反惡熱,面赤煩躁,甚則神昏譫語。
- 口渴與二便:口乾引飲喜冷飲,小便短赤灼熱,大便乾結或臭穢。
- 舌脈特徵:舌質紅絳、苔黃燥或黃膩;脈象洪數(陽明熱盛)、弦數(肝膽鬱熱)或滑數(痰熱內蘊)。
分型辨證
-
胃腸實熱
- 病機:陽明腑實,燥屎內結,熱邪壅滯。
- 症狀:腹滿硬痛拒按,譫語潮熱,便秘或熱結旁流,苔老黃起刺。
- 經典方劑:大承氣湯(瀉熱通腑)。
-
肺胃實熱
- 病機:熱邪熾盛於肺胃,氣分熱壅。
- 症狀:高熱汗出,咳嗽氣粗,痰黃黏稠,口渴引飲,脈洪大。
- 經典方劑:白虎湯(清熱瀉火)。
-
肝膽鬱熱
- 病機: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膽火上炎。
- 症狀:脅肋脹痛,口苦咽乾,目赤耳鳴,急躁易怒,脈弦數。
- 經典方劑:龍膽瀉肝湯(清泄肝膽濕熱)。
治療原則
裏熱證的治療以「清熱瀉火」為大法,根據病位與兼夾證候不同,輔以通腑、化痰、疏肝等法。需注意:
- 清氣分熱:適用於肺胃熱盛,如石膏、知母等。
- 通腑泄熱:針對胃腸實熱,如大黃、芒硝等。
- 疏肝瀉火:針對肝膽鬱熱,如龍膽草、黃芩等。
裏熱證的辨治需結合四診合參,尤重舌脈與症候的動態變化,避免誤用溫補而助火生熱。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傷寒論》對陽明熱證的論述、吳鞠通《溫病條辨》對氣分證的辨析,均為臨床重要參考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