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熱是中醫學的一個病理名詞,指人體內熱量過盛的病理狀態,可以分為虛熱和實熱。虛熱是由於陰液不足,陽氣偏亢所致;實熱是由於外感邪熱或內生痰火所致。

熱的基本病理表現包括高熱、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結等。不同病因引起的熱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外感熱病常會出現高熱、惡寒、頭痛、身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內生熱病常見高熱、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結等;陰虛內熱則主要表現為低熱、口乾、咽乾、手足心熱、盜汗、舌紅少苔等症狀。

治療熱的原則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知母、生地、玄參、麥冬、石膏、白虎湯等。

古籍中也有對熱的記載。《黃帝內經》中認為「熱者,陽氣盛也」,《傷寒論》則指出「熱病者,火邪也」,《金匱要略》中也提到「熱病者,火邪也,火者,陽氣也」。綜上所述,中醫學認為熱是一種陽氣過盛的病理狀態。

總而言之,熱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病理概念,在臨床上非常常見。診斷和治療熱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