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寒證

寒是指臟腑的寒症,多由陽氣不足或外寒傳入所致。主要病狀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脈沉遲或微細、舌質淡苔白潤等。

《黃帝內經》中說:「寒者,陰氣盛而陽氣衰也。」寒是陰邪的一種,其性凝滯,喜停留,主收引。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出現一系列寒證臨床表現。

寒證的臨床表現

  1. 畏寒肢冷:由於寒邪凝滯、陽氣不振,導致機體產生畏寒怕冷的感覺,四肢冰涼,手足不溫。

  2. 面色蒼白: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使面色蒼白。

  3. 腰膝酸冷: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腰膝關節酸冷,活動不利。

  4. 大便溏泄: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大便溏泄,甚至腹瀉。

  5. 小便清長: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小便清長,甚至尿頻。

  6. 脈沉遲或微細: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脈搏沉遲或微細。

  7. 舌質淡苔白潤: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舌質淡,舌苔白潤。

寒證的治療

寒證的治療以溫陽散寒為主。常用中藥有附子、乾薑、肉桂、白朮、蒼朮、細辛、桂枝、白芍等。

寒證的預防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生冷寒涼之物。

  3.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5. 可以多喝生薑紅糖水,有助於預防寒證。

寒證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