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裏寒

裏寒為中醫學名詞,指臟腑受寒邪侵襲或陽氣虛衰所導致的內寒證候,屬「寒證」範疇。其成因可分為二類:

  1. 陽虛生寒:臟腑機能衰退,陽氣不足,溫煦失職,致使陰寒內生,多與脾、腎、心陽虛有關。
  2. 外寒傳裏:外感寒邪由表入裏,或直中臟腑(如過食生冷傷及脾胃),導致寒凝氣滯。

主要臨床表現

  • 全身症狀: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面色㿠白或青暗。
  • 臟腑特徵
    • 脾胃裏寒: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清涎、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
    • 腎陽虛寒:腰膝酸冷、夜尿頻多、小便清長、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
    • 心陽不振: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冷汗自出。
  • 舌脈診察:舌質淡胖、苔白滑潤;脈沉遲無力或微細,陰寒盛者可見脈緊。

病機分析

裏寒的核心病機為「陰盛陽衰」,氣化失司。寒性凝滯,易阻遏氣機,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寒又主收引,可引起經脈拘急疼痛。若腎陽虧虛(命門火衰),則無法溫煦脾土,形成「火不暖土」之泄瀉;若寒凝肝脈,可見少腹拘急、陰囊收縮等症。

與外寒鑑別

外寒多見於表證,如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緊;裏寒則以臟腑功能低下為特點,少見表證。然外寒內傳或直中時,兩者亦可並見,稱為「表裏俱寒」。

相關證型舉隅

  • 脾胃虛寒:以腹冷痛、下利清穀為主,方用附子理中湯。
  • 腎陽虛衰:伴腰膝冷痛、水腫,治宜右歸丸或真武湯。
  • 寒滯肝脈:少腹睾丸墜痛,當暖肝散寒,選暖肝煎加減。

裏寒之治則,總以「溫裏散寒」為大法,依據臟腑虛實選藥,陽虛者兼以補火助陽,寒凝者佐以行氣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