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証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影響臟腑、血脈或骨髓等而引起的証侯。包括兩方面:

  1. 外感病表邪內傳入裏(傳入氣分、營分、血分),病及臟腑,出現高熱或潮熱、神昏、煩躁、口渴、腹脹或痛、大便秘結或泄瀉、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苔黃乾、脈沉數等症狀。多見於急性熱病的中期和極期。
  2. 內臟病變,這是與外感相對而言,如肝病的眩暈、脅痛;心病的心悸、氣促;脾病的腹脹、泄瀉;肺病的咳嗽、氣喘等。

《黃帝內經》曰:「有諸內,必形諸外。」証是外在的表現,是內在病變的反映。因此,要準確地辨別証,就必須深入研究內在的病變。

辨証論治是中醫臨床的基本方法。辨証是指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分析其內在的病理變化,從而確定其所屬的病証。論治是根據辨証結果,確定治療的方藥。辨証論治是臨床醫生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辨証論治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它不同於西醫的辨病論治。西醫是根據患者的病理改變,確定其所患的疾病,然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而中醫則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分析其內在的病理變化,從而確定其所屬的病証,然後根據病証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証論治是中醫的一大優勢。它可以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証:

  • 外感熱証:多見於急性熱病,其主要表現為高熱或潮熱、神昏、煩躁、口渴、腹脹或痛、大便秘結或泄瀉、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苔黃乾、脈沉數等症狀。
  • 內傷雜証:多見於慢性病,其主要表現為虛弱、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狀。
  • 氣血虧虛証:多見於長期慢性病,其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腰膝酸軟、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狀。
  • 陰陽失調証:多見於老年人,其主要表現為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四肢乏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症狀。
  • 痰濕阻滯証:多見於肥胖、痰多、便溏、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滑等症狀。
  • 肝鬱氣滯証:多見於情志不暢、胸脅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舌紅苔薄、脈弦等症狀。
  • 脾胃虛弱証:多見於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體虛,其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狀。
  • 腎虛証:多見於老年人、久病體虛,其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四肢乏力、耳鳴耳聾、健忘、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症狀。

以上只是一些常見的証,並不是全部。在臨床上,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的証。因此,在辨証論治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