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裏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裏証
基本概念
裏証是中醫辨證體系中的重要概念,指病位在體內深處的病症表現。《傷寒論》云:「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處所謂「陰」即含裏証之意。裏証與表証相對,主要反映臟腑、氣血、津液的病理變化。
病因病機
裏証之成因主要有二途:
- 外邪內傳: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由表入裏,順經傳變,或直中臟腑
- 內傷致病: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勞倦等直接損傷臟腑
病機特點為邪正相爭於裏,導致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素問·調經論》言:「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臨床表現
外感病傳裏
- 氣分証:高熱不惡寒、汗多煩渴、脈洪大,如陽明經証
- 營分証:身熱夜甚、神昏譫語、斑疹隱現、舌絳無苔
- 血分証:身熱躁擾、吐血衄血、斑疹透露、舌深絳
臟腑病變
- 肝病:眩暈頭脹、脅肋脹痛、急躁易怒,或見黃疸
- 心病: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刺痛、失眠多夢
- 脾病: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肢倦乏力、面色萎黃
- 肺病:咳嗽氣喘、痰多或痰少而黏、胸悶胸痛
- 腎病: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陽痿遺精或月經不調
診斷要點
裏証之辨須注重以下特徵:
- 病位深:病及臟腑骨髓,非皮毛肌表
- 病勢重:病情較表証嚴重,變化較慢
- 舌脈特徵:舌質多有變化,或苔厚;脈沉為主
- 症狀特點:無惡風寒表症,多有臟腑功能失調之象
《景嶽全書》提出:「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由酒色過度,先有內傷而後感於外邪,此皆裏症。」
證型分類
按病性分
- 裏寒証:畏寒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脈沉遲
- 裏熱証:身熱面赤、口渴飲冷、煩躁譫語、脈數
- 裏虛証: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脈弱無力
- 裏實証:腹脹痛拒按、便秘溲赤、脈沉實
按病位分
- 臟腑裏証: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脾虛濕困等
- 經絡裏証:邪入經絡深部,見痺痛、麻木等
- 氣血裏証:如氣滯血瘀、氣血兩虛等
治療原則
裏証治療當遵循「其在裏者,下之而竭」的基本法則,具體包括:
- 清熱法:用於裏熱証,如黃連解毒湯
- 溫裏法:用於裏寒証,如四逆湯
- 補虛法:用於裏虛証,如補中益氣湯
- 瀉實法:用於裏實証,如大承氣湯
《醫學心悟》強調:「病在裏,則有陰陽、寒熱、虛實之分,治法迥異,不可不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