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表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表証

表証,為中醫辨證之核心概念,指外邪侵襲人體淺表部位(如皮膚、經絡、肺衛)所呈現之病症。其特徵為病位輕淺、病程短暫,多屬外感病初期階段。《黃帝內經》言:「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正闡明表証之病機關鍵——外邪由表入裏的傳變過程。

表証之主要表現

  1. 惡寒(或惡風):外邪束表,衛陽被遏,肌膚失於溫煦,故見惡寒;若風邪為主,則惡風明顯。此症為表証辨證要點,原文仲景云「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証」。
  2. 發熱:正邪交爭於體表,陽氣浮越於外,故見發熱,常與惡寒並見。
  3. 頭痛、身痛:邪氣阻滯太陽經氣,經絡不通,「不通則痛」,尤以頭項強痛為太陽表証典型。
  4. 舌脈特徵:舌苔薄白,脈浮。浮脈主表,反映氣血趨表抗邪;若兼緊脈為寒,兼數脈為熱。

表証之分類

表証依病邪性質與正氣強弱,可分四類:

  1. 表寒証:風寒襲表,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如麻黃湯。
  2. 表熱証:風熱犯衛,症見發熱重、惡寒輕、咽痛、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如銀翹散。
  3. 表虛証:衛氣不固,腠理疏鬆,症見汗出、惡風、脈浮緩。代表方劑為桂枝湯。
  4. 表實証:邪盛正未虛,症見無汗、身痛明顯、脈浮有力。常與表寒証並見。

表証與現代醫學關聯

表証常見於西醫之感冒、流感,或麻疹、風疹等傳染病初期。中醫強調「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解表法為治療核心,需據証型選方,以驅邪外出為先。

(註:本文僅闡述中醫理論,未涉及臨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