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陰証似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陰証似陽

陰証似陽屬於中醫辨證中的「真寒假熱」現象,指疾病本質為陰寒內盛,卻表現出類似陽熱證的假象。此證多見於虛寒性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因陽氣衰微,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越於外,形成內真寒而外假熱的病理狀態。

病因病機

陰証似陽的關鍵在於「陰盛格陽」。當人體陽氣極度虛弱,陰寒之邪壅盛於內,迫使殘存陽氣外浮,表現為身熱、面赤、口乾等熱象。然此熱象並非實熱,而是虛陽外越所致,故稱「假熱」。其根本仍屬陰寒內盛,陽氣不能內守。

臨床表現

陰証似陽的症狀可分為「真寒」與「假熱」兩方面:

  1. 真寒假熱之假熱證
    • 身熱但喜近衣被,或雖發熱而手足冰冷。
    • 面赤如妝,顴部泛紅,但色淡而游移不定。
    • 口乾但不欲飲,或喜熱飲且量少。
    • 脈象浮大或數,但重按無力(如「浮大無根」)。
  2. 陰寒內盛之本質
    • 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冰冷明顯。
    • 精神萎靡,氣息微弱,語言低怯。
    • 下利清穀,小便清長。
    • 舌淡苔白滑或灰黑而潤。

辨證要點

陰証似陽需與「陽証」及「陰陽兩虛」鑑別,關鍵在於:

  • 假熱之象短暫且表淺:如面赤僅限顴部,與陽證之滿面通紅不同。
  • 真寒之徵持續且深入:如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反映陽氣衰敗。
  • 對寒熱的反應:患者雖有熱象,卻畏寒喜暖,與陽證之惡熱喜涼相反。

與相關證候的區別

  • 陽盛格陰(真熱假寒):本質為陽熱內盛,反見四肢厥冷等寒象,但必有胸腹灼熱、煩渴飲冷等真熱表現。
  • 陰陽兩虛:雖有寒熱錯雜,但無明顯「格陽」之假熱,病情較陰証似陽輕緩。

中醫理論基礎

《傷寒論》中「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即描述此證,屬「通脈四逆湯證」。明代張景岳亦提出「寒極生熱」為陰寒內盛,虛陽外越所致。

陰証似陽是中醫危重證候之一,其辨證需透過表象洞察本質,避免誤治。歷代醫家強調「捨症從脈」「捨症從舌」,即透過脈象沉微、舌質淡潤等,辨別真寒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