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陽証似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陽証似陰

陽証似陰,又稱「真熱假寒」,為中醫辨證中之特殊病機,指疾病本質屬陽證,卻呈現陰證之外在假象。此現象多見於熱性病極期,因邪熱熾盛,內郁閉阻,陽氣不得外達,故表現出寒象,然細察之,實為熱極生寒之假象。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外感溫熱之邪,或內傷積熱,邪熱亢盛,深伏於裡,陽氣被遏,不能透達於外,導致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陰寒之狀。然其內在實為熱毒壅滯,常見於傷寒陽明腑證、溫病氣分或營血分階段,亦可見於某些內科雜病之熱極階段。

臨床表現

  • 外在假寒:手足厥冷、畏寒蜷臥、面色青紫、脈沉細等,狀似陰寒證。
  • 內在真熱:胸腹灼熱、口燥咽乾、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下利臭穢、舌紅絳苔黃燥、脈雖沉卻有力等。

鑑別要點

  1. 寒熱真假:雖外見寒象,然患者反不欲近衣,或揭衣揚被,與陰證之喜暖畏寒有別。
  2. 舌脈辨證:舌質紅絳、苔黃燥或焦黑,脈沉而按之弦滑數疾,乃陽証似陰之關鍵。
  3. 口渴飲冷:真寒者口不渴或喜熱飲,而真熱假寒者必見口乾煩渴、飲冷方舒。

病機分析
《傷寒論》云:「熱深厥亦深」,即指陽氣內鬱,熱邪閉遏,致使陽氣不能布達四末,故見厥逆。此外,《溫病條辨》亦提出「陽盛格陰」之概念,強調熱極之時,陰氣被格拒於外,遂生寒象,然其根本仍在熱邪熾盛。

治法與方藥
治療當以「清泄裡熱、透達陽鬱」為原則,常用白虎湯、承氣湯類方藥直折火勢,若熱陷心包兼見神昏者,可合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涼開之劑。若屬少陽樞機不利,兼有氣鬱者,亦可佐以四逆散疏解鬱陽。

相關證候對比

  • 真寒假熱(陰証似陽):本質為陰寒內盛,虛陽浮越,外見面赤、煩躁等假熱之象,然其脈弱欲絕、舌淡苔滑,與陽証似陰截然不同。
  • 陽鬱證:雖有四肢不溫,但無明顯熱象,脈多弦而不數,治法重在調氣解鬱。

陽証似陰屬中醫危急重症之一,辨證精準方能避免誤治,臨床須綜觀全局,細審舌脈,方不致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