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臂五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臂五里

別名:臂五里為經穴別名,見於《聖濟總錄》,即手五里,屬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位於上臂外側,當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端)與肩髃穴(三角肌上緣,臂外展平舉時肩峰前下方凹陷處)連線上,曲池穴上3寸處。

解剖層次:淺層分佈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及臂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幹通過,並有橈側副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功能

  1. 局部病症:主治上臂疼痛、麻木、攣急等經絡氣血不暢之證。
  2. 經絡病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過之肩臂不遂、肘臂攣痛。
  3. 其他應用:古典醫籍記載,此穴可用於瘰癧(淋巴結腫大)、癭氣(甲狀腺腫)等氣滯痰凝之疾。

刺灸法

  • 針刺: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肘部或肩部。
  • 艾灸:可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寒痹或氣血虛弱之證。

配伍應用

  •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 配天井、少海,治瘰癧。

學理探討
臂五里屬手陽明大腸經,陽明經多氣多血,故本穴擅調氣血、通經活絡。其深層為橈神經幹所在,針刺時需避開神經,以免造成損傷。古典文獻中,此穴與「手五里」互通,後世多歸於手陽明經穴體系,體現經絡理論中「同名異穴」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