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陰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陰證(陰証)

陰證為中醫八綱辨證之重要組成部分,其概念源自《黃帝內經》陰陽學說,指人體機能活動呈現抑制、衰退狀態的一類證候。《傷寒論》將"三陰病"(太陰、少陰、厥陰)歸屬陰證範疇,其病機以陽氣不足、陰寒內盛為主要特徵。

基本特徵

陰證表現多符合「陰靜陽動」之基本規律,具有以下典型特徵:

  • 病程性質:多見慢性、漸進性疾病,病程較長
  • 機能狀態:臟腑功能衰退、新陳代謝減緩
  • 病理趨向:多呈退行性、內向性發展
  • 症狀表現:以沉靜、抑制、功能低下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

整體症狀

  • 神色形態:面色蒼白或晦暗無華,精神萎靡,身重蜷臥,喜靜惡動
  • 語言呼吸:語聲低微,呼吸淺弱,氣短息微,懶言少語
  • 寒熱表現:形寒肢冷,喜暖惡寒,得溫則緩

局部症狀

  • 頭面五官:目眩耳鳴,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
  • 胸腹狀態:胸腹冷痛,按之痛減,脘痞納呆
  • 二便情況: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小便清長,夜尿頻多
  • 舌脈特徵
    • 舌象: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舌質淡白,舌苔白滑
    • 脈象:沉脈、遲脈、細脈、弱脈等陰性脈象

病機分析

陰證形成機制主要涉及三大方面:

  1. 陽氣虛衰

    • 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
    • 久病耗傷陽氣
    • 年老體衰,陽氣自然衰退
  2. 陰寒內盛

    • 外感寒邪直中三陰
    • 過食生冷損傷脾陽
    • 陽虛不能制陰,陰寒內生
  3. 精血虧虛

    • 慢性失血或耗傷陰精
    • 久病及腎,精血虧耗
    • 生化無源,臟腑失養

辨證分型

根據《傷寒雜病論》及後世醫家發展,陰證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虛寒型陰證

  • 陽氣虛弱證:以氣短乏力、自汗畏寒為主
  • 脾陽虛證:腹脹便溏、食少納呆為特徵
  • 腎陽虛證:腰膝冷痛、陽痿早泄為表現

寒實型陰證

  • 寒濕困脾證:脘腹痞滿、苔白膩為特點
  • 寒凝經脈證:肢體冷痛、遇寒加重為表現

特殊陰證

  • 真寒假熱證:內有真寒,外見假熱
  • 陰盛格陽證:虛陽外越之危重證候

治療原則

陰證基本治則遵循《內經》"寒者熱之"、"虛則補之":

  1. 溫補陽氣:針對陽虛證候,常用附子、肉桂等辛溫助陽之品
  2. 散寒祛邪:對寒實證候,宜用乾薑、吳茱萸等溫裡散寒藥物
  3. 補益精血:對精血虧虛者,當用熟地、當歸等滋養精血
  4. 調和陰陽:通過溫陽以達到陰陽平衡之目的

經典方劑舉例

  1. 四逆湯(《傷寒論》):治療少陰病陽氣衰微之代表方
  2. 理中湯(《傷寒論》):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之要方
  3. 右歸丸(《景嶽全書》):溫補腎陽,填精益髓之名方
  4.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養血溫經,散寒通脈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