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舍証從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舍証從脈

在中醫辨證過程中,當症狀表現與脈象不一致時,醫者需綜合判斷,決定以脈象為主要依據進行辨證施治,此即為「舍証從脈」。此方法多用於病情複雜、病程較長的慢性病,或因外在症狀與內在病機不符的情況。

理論依據
脈象是中醫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能反映臟腑氣血盛衰、邪正消長及病勢深淺。在某些情況下,外在症狀可能受暫時性因素影響(如情緒、飲食等),而脈象則更能揭示疾病的根本病機。因此,當症狀與脈象相矛盾時,需謹慎辨析,避免誤治。

臨床應用舉例

  1. 血證患者
    如大咯血後,雖見出血暫止、症狀緩解,但脈象滑數(主熱盛),表明體內熱邪未清,熱迫血妄行,恐再度出血。此時若僅憑症狀好轉而誤判為虛證,忽略脈象所示之熱象,可能導致病情反覆。故應「舍証從脈」,以瀉火涼血為主,如選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2. 陽虛證
    患者可能表現畏寒肢冷(陽虛症狀),但脈象反見洪大有力。此情況可能為「真寒假熱」或「陰盛格陽」,脈象洪大實為虛陽外浮之象。若誤認實熱而用寒涼藥,將加重病情,此時需「舍証從脈」,以溫補元陽為法,如四逆湯類方。
  3. 濕熱內蘊
    某些慢性病患者可能自覺疲乏、食欲不振(似脾虛證),但脈象濡數或滑數,舌苔黃膩。此為濕熱內阻,氣機不暢所致,若誤補脾胃,反助濕熱。此時應依據脈象,從濕熱論治,如三仁湯加減。

辨證要點

  • 脈象與病機吻合度:脈象是否一貫反映疾病本質,如久病見細弱脈多屬虛,滑數脈多屬熱。
  • 症狀的暫時性:某些症狀可能因外在干擾(如藥物、情緒)而變化,脈象則較少受影響。
  • 病史與體質:結合患者體質及病程長短,如素體陽盛者出現虛證症狀時,需警覺是否為假象。

結語
「舍証從脈」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強調透過脈象洞察疾病本質,尤其在複雜病情中具有重要意義。醫者需具備紮實的脈診功力與豐富的臨床經驗,方能準確運用此法,避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