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舍脈從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舍脈從証

在中醫辨證論治過程中,「脈象」與「證候」本應相互印證,共同反映疾病的病機與本質。然臨床時偶遇脈證不符之情形,即脈象與證候表現不一致,此時醫師需詳加辨析,決定以何者為主要依據。若經分析後,判定證候更能確切體現疾病本質,而脈象因受邪氣阻遏、病程急驟或其他因素影響,未能真實反映病情,則可暫時「舍脈從證」,即以臨床症狀為審證核心,制定治療方案。

脈證關係與矛盾根源

  1. 脈證相應為常:正常情況下,脈象與證候當內外呼應。如熱證見數脈、寒證見遲脈,此為「脈證相符」,易於辨治。
  2. 脈證相悖為變:某些特殊狀況下,脈象可能因病理因素干擾而失真。例如:
    • 邪氣壅遏:熱邪內熾,但氣血受阻,脈反見沉遲(如陽明腑實證見沉實脈)。
    • 病勢急驟:病情發展迅猛,脈象未及應變(如高熱神昏而脈濡緩,乃熱閉心包,脈道失司)。
    • 體質特異:患者素體脈象異常(如六陰脈、六陽脈),干擾辨證。

臨床應用舉隅

例1:熱閉神昏脈反緩
患者壯熱煩躁、神昏譫語,顯屬熱入營血之象,然脈卻濡緩乏力。此因熱邪深伏,鬱閉於內,氣血壅滯,脈道不利,故脈不顯數。此時當「舍脈從證」,急投清營湯、安宮牛黃丸等,清熱透邪開竅,待熱邪外達,脈象方漸復常。

例2:寒實腹痛脈反滑
患者腹冷痛拒按、四肢厥冷,屬寒實內結之證,然脈見滑象。此因寒邪凝滯,氣機痞塞,反激脈道,故脈現假滑。此時須據證用藥,如大黃附子湯溫下寒積,而非因脈滑誤判為熱證。

理論依據與辨證思維

中醫強調「治病求本」,當脈象與症狀矛盾時,需綜合四診信息,探究其背後病機:

  • 辨標本:證候若反映疾病本質(如熱邪內閉),則為「本」,脈象異常為「標」。
  • 察邪正:正氣虛衰或邪氣盛實,皆可能導致脈象失真(如正虛脈躁、邪實脈伏)。
  • 審病程:急性病多因邪正交爭劇烈,脈證易悖;慢性病則脈證多趨一致。

此治法體現中醫「靈活辨證」之特色,然需謹慎運用,避免誤判。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傷寒論》亦載有「脈證從舍」案例,如少陰病熱化證見沉細脈,仍用黃連阿膠湯育陰清熱,即為典範。

總言之,「舍脈從證」是中醫處理複雜病機時的重要策略,其核心在於透過現象抓本質,以動態視角權衡脈證關係,方不致拘泥表象而貽誤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