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脈症合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脈症合參詳論
脈症合參為中醫辨證論治之核心方法,意指臨診時同步審察患者的脈象(切診所得)與外在症狀(望、聞、問三診所得),互為印證,以推求病機本質。此術肇基於《內經》,深化於仲景《傷寒論》,為歷代醫家所重,體現中醫「四診合參」之整體觀。
一、脈症關係與順逆
-
脈症相符:
脈象與症狀方向一致,稱為「順證」,多示病機單純,預後較佳。- 陽證見陽脈:如外感風熱(發熱、汗出)見浮洪脈,主邪在衛分,正邪交爭。
- 陰證見陰脈:如脾陽虛(腹瀉、肢冷)見沉遲脈,主裡寒內盛,氣化無力。
-
脈症相悖:
脈象與症狀表象矛盾,稱為「逆證」,提示病機複雜,需探究深層矛盾。- 表實裡虛:如外感風寒(惡寒無汗)反見細弱脈,乃正氣不足,抗邪無力。
- 真寒假熱:如面赤煩躁卻見沉微脈,屬陰盛格陽,虛陽外越。
二、脈症取捨法則
當脈症不符時,須辨明標本虛實,權衡取捨:
-
舍症從脈:
症狀為假象,脈象反顯真機。如:- 患者暴瀉不止、面赤口乾(似熱證),然脈沉微無力,實為脾腎陽衰,急當溫補固脫。
-
舍脈從症:
脈象受干擾(如體質、情志),症狀更具指導性。如:- 痰飲內停者,氣血運行受阻,脈可現弦滑,若兼見胸悶咳喘,縱脈象不顯,仍當化痰為先。
三、經典理論依據
- 《傷寒論》明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宜麻黃湯」(脈症互證);「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主之」(舍症從脈)。
- 《景岳全書》闡述:「脈有真假,症亦有真假,最宜詳審」,強調動態辨證。
四、臨床辨治要旨
脈症合參非機械對應,而需結合:
- 病勢演變:如溫病初期脈浮數,入氣分後轉洪大,需隨證調整。
- 體質偏頗:陰虛者本見細數脈,若感寒邪,可現浮緊中兼細數,治當滋陰解表並行。
- 邪正盛衰:久病虛勞見洪大脈,恐為元陽外越,迥異於實熱證。
此術之精微,在於穿透表象,直指病本,實為中醫辨證藝術之極致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