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診胸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診胸腹

診胸腹為中醫切診之重要內容,指醫師以手觸按患者胸腹部位,察其病變特性,辨別疾病性質與病機所在。此診法源於《內經》,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傷寒雜病論》中亦多所運用,尤重於辨識痞滿、水飲、瘀血及癥瘕積聚等病證。

診察重點

  1. 部位與範圍
    胸腹分部對應臟腑:上腹(心下)屬胃脘,脅肋與肝膽相關,臍周為脾胃所主,少腹多與肝腎、胞宮(女子)或腸腑相涉。觸按時須細察病位之深淺、範圍廣狹,如「痞滿」者,按之柔軟無形,多屬氣滯;「癥積」則固定有形,質地堅硬,多為血瘀或痰凝。
  2. 寒熱辨證
    胸腹肌膚灼熱者,多主實熱或陰虛內熱;冰冷不溫者,常為陽虛寒盛或寒凝氣滯。如《醫宗金鑒》提及:「腹冷如冰者,命門火衰也。」
  3. 硬度與觸感

    • 喜按與拒按:痛而喜按屬虛(如脾胃虛寒);拒按為實(如熱結陽明或瘀血阻絡)。
    • 積液與包塊:按之濡軟如水囊,隨體位變動者,為水飲停聚(如懸飲);觸及硬塊,推之不移者,屬癥瘕(如肝硬化之瘕聚)。
  4. 動態變化
    腹診時須觀察按壓後之反應,如脹滿減輕或加重,或可見腸形蠕動(如蟲積),亦能輔佐辨證。

臨床應用

  • 結胸證(《傷寒論》):心下硬滿拒按,伴發熱煩渴,屬水熱互結。
  • 藏結:脅下素有積塊,按之痛引少腹,多為陰寒凝滯。
  • 痰飲病:胸肋脹滿,叩之濁音,為懸飲;腹中漉漉有水聲,屬痰飲留腸。

此診法結合望聞問切,尤重「按之有無形質」與「氣血水之辨」,為八綱辨證與臟腑辨證提供實證依據,亦凸顯中醫「司外揣內」之診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