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格陽關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格陽關陰
格陽關陰為中醫脈診術語,源自《黃帝內經》,指陰陽氣機嚴重失衡所致的特殊脈象及病機狀態,分為「格陽」與「關陰」兩類表現,二者並見則預後險惡。
一、脈象機理與診斷要點
- 格陽脈
- 定位:見於人迎脈(頸動脈處),搏動較常人盛大四倍以上。
- 病機:陽氣亢極,三陽經氣血壅盛,拒陰於外。《靈樞·終始》稱:「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此即「陽盛格陰」,真陰浮越於表,多伴身熱面赤而四肢厥冷(真熱假寒)。
- 關陰脈
- 定位:現於寸口脈(橈動脈處),搏動超常四倍以上。
- 病機:陰寒凝閉,三陰經氣血淤滯,阻陽於內。此為「陰盛格陽」,虛陽外越可見面頰泛紅如妝(戴陽)、下利清穀等真寒假熱之候。
- 格陽關陰並見
《素問·六節藏象論》強調:「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提示陰陽離決、臟腑氣化功能幾近衰竭,多見於重症末期(如癃閉、關格病),《傷寒論》稱「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二、與「關格」病症的關聯
「關格」作為獨立病名,指二便不通與嘔吐並作的危候(《諸病源候論》),其病理基礎即格陽關陰的陰陽乖逆。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闡釋:「陰陽偏盛之極,彼此不相交通。」此時三焦氣化失司,升降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