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脈陰陽俱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脈陰陽俱浮
此術語源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為中醫脈診之專有名詞,指寸口脈象中「寸脈」與「尺脈」同時呈現浮象。中醫脈學將寸口分為三部:寸部屬陽,主上焦與表證;尺部屬陰,主下焦與裏證。若陰陽二部皆浮,則稱「脈陰陽俱浮」,其脈形多表現為浮而洪大,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病機與臨床意義
此脈象多見於外感熱病中期,尤以風溫邪氣襲表為典型。《傷寒論》指出,若風溫初起,熱邪本已熾盛於表,此時誤用辛溫發汗(如麻黃、桂枝等方),恐致汗出過多,耗傷津液,反使熱邪無所制約,形成「表裏俱熱」之勢。熱邪充斥內外,鼓動氣血,故見陰陽二部脈俱浮。
相關證候分析
- 外熱內熾:風溫之邪性本屬陽熱,犯表時即見發熱、口渴、微惡風等症。誤汗後,裏熱隨津液外泄而益盛,可伴見高熱、煩躁、口舌乾燥,甚則譫語。
- 津液耗傷:汗法過度,氣隨津泄,氣陰兩傷,故脈雖浮洪,卻可能兼見數象或重按稍軟,反映正氣已損。
- 傳變趨勢:若未及時清熱護陰,熱邪可能深入營血,或耗竭真陰,轉見細數、沉澀等脈象。
鑑別診斷
- 單純太陽表證浮脈:僅寸關部浮,尺脈相對沉靜,且伴惡寒、無汗等寒象,與風溫之熱象有別。
- 陽明經證洪脈:脈雖浮洪,但以關部為顯,兼見大汗、大渴,屬裏熱外揚,無表證殘留。
歷代醫家補充
清代吳鞠通於《溫病條辨》進一步闡述,風溫誤治後,脈陰陽俱浮者,當以「辛涼透表,甘寒養津」為治,如銀翹散加减。明代張景岳亦提出,此類脈象若見於素體陰虛者,易成「陽亢陰竭」之危候,需兼顧滋陰降火。
此脈象作為外感熱病之重要指標,反映了中醫「辨脈審因」的診斷思維,臨床須結合四診,細察熱勢與津液存亡,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