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瘡發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瘡發熱

病證名,出自《家傳痘疹心法》。中醫認為,痘瘡(即天花或類似痘疹類疾病)的發病過程中,發熱為必見之症,乃因邪毒內蘊,正氣鼓動,欲透毒外達之象。

病因病機
痘瘡發熱多由外感時行疫毒(癘氣)或內蘊濕熱毒邪所致。邪毒初犯,正邪相爭,故見發熱;其熱勢高低與毒邪深淺、正氣強弱密切相關。若熱勢緩和,時起時退,提示毒輕正盛,痘疹稀疏易透;若熱勢熾盛,伴煩躁、昏睡,則為毒邪深重,正不勝邪,痘疹必密而病情險惡。

臨床表現

  1. 輕證:發熱不甚,或起伏不定,兼微惡風寒、鼻塞流涕,類似外感表證,痘疹稀疏色紅潤。
  2. 重證:高熱不退,面赤口渴,煩躁不寧,甚則神昏譫語,痘疹密布色紫暗,或伴腹脹便秘。

辨證分型

  • 風熱襲表:發熱伴頭痛、咳嗽、咽紅,苔薄黃,脈浮數。
  • 毒熾氣分:高熱煩渴,汗出不解,痘疹鮮紅或紫滯,舌紅苔黃,脈洪大。
  • 毒滯夾食:發熱腹脹,噯腐吞酸,痘疹透發不暢,苔厚膩,脈滑。

治法方藥

  1. 透表清熱:主方選用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疏風解表、透疹解毒。
  2. 清氣解毒:若熱毒壅盛,可合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泄氣分熾熱。
  3. 消導化滯:兼食滯者,加山楂神麴萊菔子以消食導滯,助毒外透。

附:古籍論述
《痘疹心法》強調:「痘瘡之熱,貴在透發。」指出發熱為痘毒外透之機,治療當因勢利導,不可過用寒涼遏伏邪氣。另《醫宗金鑑》亦載:「痘疹未形,熱不可除」,進一步闡明發熱與痘疹透發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