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脈懸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脈懸絕

在中醫脈診中,脈懸絕指脈象與正常脈相比差異極大,呈現極度異常之態。此種脈象可表現為速率、力度或形態上的顯著偏離,往往預示病情危重,為氣血陰陽嚴重失衡之徵兆。

脈懸絕的表現

  1. 速率異常

    • 脈速極快,較常脈快三至四倍,如陽熱亢盛、陰竭陽脫之證。
    • 脈速極慢,僅及常脈一半或更少,多見於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候。
  2. 力度懸殊

    • 脈搏極強勁,如洪大搏指,主邪盛正未衰,然久見則耗氣傷陰。
    • 脈搏極微弱,似有似無,屬氣血虧虛或臟氣將絕。
  3. 形態突變

    • 脈象忽大忽小、乍疏乍數,或如雀啄、屋漏等怪脈,均屬懸絕之範疇,多見於臟腑功能紊亂或元氣敗亂之危症。

中醫病機與臨床意義

脈懸絕為「真藏脈」之一類,與《內經》所述「脈無胃氣」相應,提示臟腑精氣衰竭,胃氣已敗。如:

  • 陽證見陰脈:熱極生寒,陽盛格陰,脈反沉遲懸絕,此為真熱假寒之象。
  • 陰證見陽脈:陰盛格陽,虛陽外越,脈浮大無根而速,屬危候。

此脈象多見於急重病症,如厥脫、喘促、神昏、暴痢等,亦可見於久病臟氣衰敗之際。古人云:「懸絕者,死生之判也」,故歷代醫家視此脈為預後不良之兆,需結合四診詳辨病機,及時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