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乍疏乍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乍疏乍數
「乍疏乍數」為中醫脈診術語,形容脈搏節律散亂無序,時而緩慢(疏),時而急促(數),屬「怪脈」之一。《脈經》歸其為「七怪脈」或「十怪脈」範疇,主氣血敗亂、臟腑功能極度失衡之危候。此脈象特徵在於其不規則性,既非單純遲脈,亦非純數脈,而是兩者交替雜見,毫無規律可循,反映陰陽離決、正氣渙散之病機。
病機與臨床意義
- 氣血消亡: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若氣血耗竭,脈道失於充盈與推動,則脈來疏落無力;然虛陽浮越時,又見數而無根之象。此類患者多伴面色枯槁、氣息微弱、神識昏蒙,見於重病末期,如癆瘵、癌腫晚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 臟氣衰敗:
心主血脈,心陽衰微則鼓動無力,脈現遲滯;若虛陽外越,反見躁疾。腎為根本,腎氣渙散時,脈象或沉遲欲絕,或乍數而散,如《景岳全書》所述:「真陰虧竭,孤陽浮泛。」此外,肝風內動、痰瘀阻絡亦可致脈律紊亂,如中風脫證時常見此脈。 - 邪正相爭劇烈:
於外感熱病極期,熱毒熾盛而正氣驟衰,邪正交爭,脈或沉伏似絕(疏),或疾促如沸(數),標示病情險惡,如傷寒厥陰病之「厥熱勝復」階段。
古籍論述
- 《瀕湖脈學》言:「敗脈搖搖如散葉,乍疏乍數命將傾。」喻其如風中殘葉,飄忽不定,主死候。
- 《醫宗必讀》稱:「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為元氣脫落之象。」指出其與「雀啄脈」「屋漏脈」等同屬真臟脈,預後極差。
鑑別要點
「乍疏乍數」需與下列脈象區分:
- 結代脈:雖有節律不齊,然「結脈」為緩而時止,「代脈」為止有定數,二者尚有規律可循,屬臟氣失調,未必皆主危殆。
- 促脈:數而時止,止無定數,多因陽熱亢盛或氣滯血瘀,其勢雖急,未若乍疏乍數之陰陽離絕。
此脈象為中醫判斷疾病預後之重要指徵,歷代醫家視其為「陰陽離決」之兆,臨證若見,多提示病情危篤,需結合四診詳辨病位與病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