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參伍不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參伍不調

「參伍不調」為中醫脈學術語,用以描述脈象節律失常、往來艱濇的病理狀態。「參伍」一詞源於《內經》,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參伍不調者病」,意指脈搏跳動間歇不均,或快慢交雜,呈現紊亂之象,屬「脈律不齊」的範疇。此脈象反映氣血運行失和、臟腑功能失調,多與邪氣內擾或正氣虧虛相關。

脈象特徵

「參伍不調」脈象特點為:

  1. 節律不齊:脈動間隔長短不一,或見乍疏乍密,如《難經·十八難》所述「來如雀啄,去如屋漏」。
  2. 往來艱濇:脈氣流利度不足,伴有凝滯感,類似「澀脈」,但更強調節律異常。
  3. 力度不均:脈搏強弱不等,或沉或浮,反映氣機逆亂或陰陽失交。

病機與臨床意義

此脈象多因以下病機所致:

  • 氣血失和:如氣滯、血瘀、痰濁阻絡,導致脈道不利,如《醫宗金鑑》云:「氣血乖違,參差不調。」
  • 臟腑虛損:心主血脈,若心氣不足或心陽衰微,推動無力,則脈律失常;肝疏泄失職或脾虛濕困,亦可能引發脈象紊亂。
  • 外邪干擾:熱邪內蘊或寒凝經脈,均可致脈氣不相接續。

臨床上,「參伍不調」常見於胸痹、心悸、怔忡等病症,亦可能見於痰飲、瘀血內停或重病元氣大傷者。

辨證與相關脈象

需與「結脈」「代脈」「促脈」等節律異常脈象鑑別:

  • 結脈:脈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主陰盛氣結。
  • 代脈:脈來中止,止有定數,多見臟氣衰微。
  • 促脈:脈數而時一止,主陽熱亢盛或實邪阻滞。

「參伍不調」更強調脈律的無序性,未必伴隨停跳,而為整體脈勢的失諧,體現《黃帝內經》「不相順接」之病態。

古籍記載與理論淵源

《傷寒論·辨脈法》提及:「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雖未直接命名「參伍不調」,但已描述類似脈象。後世醫家如李時珍《瀕湖脈學》進一步闡釋脈律紊亂與臟腑關係,認為此類脈象「皆因氣血先虛,邪氣後襲」。

綜言之,「參伍不調」作為中醫脈診中的重要指標,既反映局部脈道異常,亦揭示全身氣血陰陽的失衡狀態,需結合四診合參,以明辨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