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邪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邪脈

五邪脈是中醫學中用以描述五臟病理變化的脈象術語,源自《內經》理論,主要指五臟受邪氣侵擾所表現的特殊脈象。其概念融合「五行生剋」與「臟腑相傳」的關係,透過脈象變化推斷病邪來源與病情深淺。五邪脈的判讀需結合「五邪」(賊邪、實邪、虛邪、微邪、正邪)與脈象特徵,以下分述之:


五邪脈的理論基礎

五邪脈的辨證核心在於「五行乘侮」。五臟分屬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若一臟病變,他臟脈象反常干預,即可能表現為五邪脈。例如:

  • 正邪:本臟自病,脈象符合臟腑常態(如肝脈弦長)。
  • 賊邪:相剋之臟乘虛侵襲(如金剋木,肺乘肝),脈象兇險。
  • 實邪:子病及母(如心火為肝木之子),脈象雖盛但病較輕。
  • 虛邪:母病及子(如腎水生肝木),脈象虛弱但易治。
  • 微邪:相侮之臟反侵(如土侮木,脾乘肝),脈象和緩,預後佳。

五邪脈的具體表現

以肝病為例,說明五邪脈的臨床特徵:

  1. 賊邪脈(肺乘肝)

    • 脈象:浮濇而短(肺脈浮濇,金性收斂故短)。
    • 病機:肺金剋伐肝木,病情深重,屬逆傳。
    • 預後:險惡,需急治。
  2. 實邪脈(心乘肝)

    • 脈象:洪大而散(心脈洪大,火性散擴)。
    • 病機:心火為肝木之子,子病累母,邪氣實但可治。
  3. 虛邪脈(腎乘肝)

    • 脈象:沉濇而滑(腎脈沉滑,水性下行)。
    • 病機:腎水不能涵養肝木,母虛及子,病勢緩和。
  4. 微邪脈(脾乘肝)

    • 脈象:大而緩(脾脈緩,土性壅滯)。
    • 病機:脾土反侮肝木,邪淺病輕。

脈象與五臟生剋的關聯

五邪脈的判斷需緊扣五行生剋:

  • 相剋傳變(賊邪):脈象顯現「所不勝之臟」特徵(如肝病見肺脈)。
  • 相生傳變(虛邪、實邪):脈象反映母子臟腑異常(如肝病見腎脈或心脈)。
  • 反侮(微邪):脈象呈現本應被剋之臟的影響(如肝病見脾脈)。

此理論雖古籍記載詳盡,然現代臨床更重「脈證合參」,故五邪脈的應用漸趨精简化,然其對理解臟腑互聯仍有重要價值。


古籍考據

《難經·五十難》明言五邪脈的傳變規律:「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並以五行生剋闡釋脈象差異,為後世辨脈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