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脈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脈躁

脈躁為中醫診脈術語,指患者在病程中,脈象較原先更為急數躁動,展現出脈搏速率增快、節律不穩,且帶有躁擾不寧之特徵。此種脈象變化多反映邪氣內傳、正邪交爭加劇,提示病情可能惡化,或體內陰陽氣血失衡加劇。

中醫理論解析

  1. 邪氣內傳與病情進展
    脈躁常出現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過程中,當病邪由表入裡、由淺入深時,正氣奮起抗邪,導致脈象轉為躁急。例如《傷寒論》所述,太陽病轉陽明病時,脈象可由浮緊轉為洪大躁數,顯示熱邪內熾、津液耗傷。
  2. 氣血紊亂與陰陽失衡
    脈躁與體內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若氣分熱盛,迫血妄行,則脈來躁疾;若陰虛陽亢,虛火內擾,亦可見脈細數而躁。此外,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阻滯經絡,亦可能導致脈躁不寧。
  3. 臟腑病機關聯

    • 心主血脈:心火亢盛或心陰不足時,常見脈躁,伴隨心煩、失眠等症。
    • 肝主疏泄:肝陽上亢或肝鬱化火,則脈象弦數躁動,易見頭痛、急躁易怒。
    • 腎陰虧虛:若腎水不足,無法制約相火,脈多細數躁急,伴腰膝痠軟、潮熱盜汗。

脈躁與相似脈象鑑別

  • 數脈:僅速率增快(一息六至),未必帶有躁動不穩之象。
  • 疾脈:速率極快(一息七至以上),多見於陰竭陽脫之危候。
  •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主痰飲或實熱,與脈躁的躁擾感不同。

臨床意義
脈躁多屬病進之象,需結合四診進一步辨析病因。例如:

  • 外感病見脈躁,或為熱邪入裡化火。
  • 內傷雜病見脈躁,可能為陰虛陽亢或氣滯化熱。

此脈象提醒醫者需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法,如清熱瀉火、滋陰潛陽或活血化瘀等,以平調陰陽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