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冬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冬石乃中醫脈學術語,專指人體脈象順應四時變化,於冬季所呈現之特定生理特徵。《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四時之變,脈與之上下。」冬石之「石」,即沈重堅實之意象,為冬季應時脈象之概括。
理論依據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冬季陰氣盛而陽氣伏藏,《黃帝內經》稱「冬氣在骨」,人體氣血趨向內斂,肌腠固密以禦寒邪。此際脈道受外界寒冷束縛,陽氣深潛於裡,故脈位較平時沉潛,需重按方能觸及,且脈體緊束而力道充實,猶如石沉水下,外柔內剛。此即《難經・十五難》所言:「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石。」
脈象特徵
冬石脈具以下特點:
- 位沉:脈位較春夏為深,輕取不及,需施以中取至沉取之力。
- 形緊:脈管受寒收引,應指如按繃緊之弦,然不失柔和之態。
- 勢穩:脈力均勻從容,雖沉但搏指有力,反映腎氣封藏之效。
此脈象與病理「沉脈」之鑒別,在於冬石雖沉,卻兼和緩從容之機,且隨春氣至而漸趨浮活;若沉而細弱或堅硬如彈石,則屬病脈範疇。
與臟腑關係
冬石脈與腎氣相通應。腎主蟄藏,為先天之本,冬季水旺之時,腎氣充盛則脈現石象;若脈過沉弱或浮散不受重按,則提示腎氣不固或陽虛不斂。另,三焦氣化與營衛運行亦影響冬石之表現,如衛陽充沛者,雖脈沉仍帶柔滑;營血不足者,則可能沉中見澀。
典籍佐證
《脈經》指出:「冬腎脈石,沈濡而滑,名曰平。」強調冬石當兼具沉穩與流通之性。後世醫家李中梓於《診家正眼》進一步闡釋:「石脈者,陰陽相抱,營氣充實,得冬令之常。」說明此脈象為健康之徵,乃人體適應自然之結果。
綜言之,冬石體現中醫「順時調攝」之核心思想,透過脈象解讀人體與天地陰陽之同步變化,為四時平脈理論之重要一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