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春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春弦

春弦為中醫脈學術語,指人體脈象隨四時節氣變化,於春季呈現之特異表現。《內經》提及「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揭示脈象應天地陰陽消長而轉化的規律。弦脈本以「端直以長,如按琴弦」為特徵,春季得此象,屬陽氣升發、氣機外展之生理反應。

中醫理論基礎

  1. 天人相應
    春屬木,通於肝,主升發。《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此時人體陽氣由冬藏轉為向上疏泄,脈道受氣血鼓動而顯弦意,猶如草木抽枝,蘊藏勁韌之力。
  2. 氣血運行
    肝主疏泄,春時肝氣旺盛,促使氣血外達。弦脈之「緊挺而不失柔軟」,反映肝氣調暢、血行通利之態。若弦而和緩有神,為平人無病之象;若弦勁過甚或兼見沉澀,則提示氣機鬱滯或肝木過亢。
  3. 脈象辨析
    春弦雖屬常脈,須與病理性弦脈區分。正常春弦應「弦而柔和」,指下如觸柳條,外緊內韌;若見「弦急如刀刃」或「弦硬不柔」,則屬肝陽上亢或寒凝脈道之病變。

古籍論述

  • 《瀕湖脈學》言:「弦脈,端直以長……春脈弦,其氣來實強,此謂太過……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指出春弦需辨強弱,太過不及皆為病候。
  • 《四診抉微》強調:「春令之弦,當含生氣。」提示春季脈象除弦外,應兼從容滑利之象,方為氣血調和。

臨床意義
春弦乃四時平脈之一,醫者診脈時需結合時令判定。若患者反季節出現弦脈(如夏季見弦),或春弦伴隨躁疾、沉伏等異象,則須探究其背後之臟腑失衡,如肝鬱化火或土虛木乘等證候。

此脈象深植於中醫「因時制宜」之辨證思維,體現人體與自然同步共振之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