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芤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芤脈
芤脈為中醫脈象之一,其名取自「芤」字,本義為蔥,故芤脈又稱為「蔥管脈」。此脈特徵為浮取時脈形寬大而柔軟,稍加按壓則覺中空無物,猶如輕捻蔥管,外實而內虛。此脈象多見於氣血驟失之證,尤其與大失血或陰津嚴重虧損相關,反映體內津血驟減、脈道失充之病理狀態。
從中醫理論分析,芤脈的形成與「血脫氣浮」密切相關。血為氣之母,大量失血後,陰血驟虧,無法固攝陽氣,導致氣隨血脫而外浮,因而呈現浮大之象;然因脈中津血不足,重按則空豁,形成「浮大中空」之特徵。此脈象常見於吐血、崩漏、外傷出血等急性失血病症,亦可能見於熱病傷陰或嚴重津液耗損者。
在臨床辨證上,芤脈多主虛證,尤其提示陰血虧虛。《瀕湖脈學》言:「芤脈浮大軟如蔥,邊實常知內已空」,描述其外堅內虛之象;《脈經》亦載:「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進一步強調其按壓時的獨特手感。此脈若伴隨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多屬血虛氣脫;若見於熱性病中,則可能為暑熱傷津或陰分耗竭之兆。
芤脈需與相似脈象鑑別:如「革脈」雖亦中空,但兼弦緊之象,主寒盛內虛;「濡脈」則浮細軟弱,重按無空豁感,多見濕困或氣虛。惟芤脈獨具「浮大軟而中空」之特徵,為辨識關鍵。歷代醫家認為此脈屬「陰陽離決」之危候,若未及時調治,恐進一步惡化為微、細等脈象,提示正氣衰敗。
在治法上,傳統中醫主張急則固脫,緩則培本,如以益氣攝血之方藥補其不足,然具體辨治需結合四診合參。芤脈的存在,不僅揭示病情之危急,亦體現中醫「以脈測機」的診斷核心,透過脈象變化洞察氣血陰陽之盛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