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初持,久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脈診中的「初持」與「久持」探析

脈診技術的核心概念

「初持」與「久持」乃中醫脈診術語,指切按脈象時時間長短的相對概念。此二者不僅涉及診察時長,更蘊含中醫診斷學中對脈氣變化的深刻理解。歷代醫家對持脈時間雖無嚴格規定,然臨床實踐中形成此重要區分,用以應對不同脈象特質與病患狀態。

初持之意涵與臨床意義

初持者,乃醫者初始接觸病患手腕,短暫切按以獲取第一印象之謂。此時所得脈象有以下特點:

  1. 初始反應性脈象:能反映患者瞬間氣血狀態,對外界刺激的應激反應尤為明顯
  2. 表層氣機顯現:多顯示衛分及上焦變化,對於外感病初期診斷頗具價值
  3. 敏感性脈徵捕捉:如浮脈、數脈等易於初持階段辨識

《瀕湖脈學》有云:「浮脈惟從肉上行」,此類脈象往往初持即可確認,無需久候。又如傷寒初起,邪在太陽,脈浮而緊,初持時最為真切。

久持之深層診察功能

久持指持續切按脈位較長時間,通常超過一至五分鐘不等,其臨床價值體現在:

  1. 深層脈象揭示:可探查沉、伏、牢等深部脈象,反映臟腑根本狀況
  2. 節律異常辨識:對促、結、代等間歇脈尤為關鍵,短時切按易致漏診
  3. 脈氣穩定觀察:隨時間推移,患者緊張情緒平復,真實脈象漸顯
  4. 真假脈象鑑別:如假寒證初持似沉細,久持則發現內有熱象之洪滑

《診家正眼》指出:「脈有真假,久按方知」,強調久持對辨別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複雜證候的重要性。對於體虛患者,久持更是判斷有根無根、胃氣存亡之關鍵。

脈象類型與持脈時間關係

不同脈象對持脈時間有不同需求:

短時可確診脈象

  • 浮脈、沉脈
  • 遲脈、數脈
  • 洪脈、細脈
  • 滑脈、澀脈

需久持確診脈象

  • 結脈(緩而時止)
  • 代脈(止有定數)
  • 促脈(數而時止)
  • 伏脈(較沉更甚)
  • 牢脈(沉而實大弦長)

《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特別強調:「三至為遲,六至為數,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然對於不齊之脈,則需「久按循之,方得真象」。

脈氣變化與持脈時間的動態關係

人體氣血運行非恆定不變,持脈時間不同,所獲信息層次亦有差異:

  1. 初持階段:反映經絡氣機即時狀態,受情緒、環境影響較大
  2. 中間階段(約1-2分鐘):臟腑氣血運轉情況漸顯
  3. 久持階段(3分鐘以上):根本元氣及病情本質顯露

《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所述「診法常以平旦」之理,與久持之道相通,皆為求得氣血相對穩定狀態下的真實脈象。

特殊情況下的持脈考量

  1. 體質因素:陰虛陽亢者初持多見數象,久持或可發現細弱本質
  2. 年齡差異:小兒脈象易變,久持反失其真;老人脈多沉澀,需久持以察
  3. 病情狀態:危重病人脈象多變,常需反覆久持以觀其進退
  4. 季節影響: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正常季節脈初持明顯,久持則趨和緩

清代周學海《三指禪》云:「脈有單診、總按不同,有初診、久按各異」,正道出持脈時間影響診斷之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