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舉按、推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診脈手法:舉按與推尋詳解
舉按之法
舉按乃中醫切脈之基本指法,體現"輕重相濟"的診察原則。舉者,浮取也,《診家樞要》稱其為"輕手循之",以三菽之重(約如三粒大豆的重量)觸及脈位表皮,主要候察衛氣及陽分病變。《內經》有云:"上盛則氣高",舉法尤能辨別此類脈象。
按者,沉取也,需施以六菽至十五菽之力,《難經·五難》細述其分層:"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按法能探知臟腑深層氣血變化,尤擅診斷在裏之病,《脈經》指出"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舉按之間尚有中取之法,謂之"尋",力約九菽,處於浮沉之間,乃脾胃氣血之候。《診家正眼》強調"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此法最能體現脈之和緩有神。
推尋之術
推尋屬切脈的空間探查技巧。《脈訣刊誤》述其要義:"推移尋摸,體會脈形"。推者,沿脈管縱向移動,可分為:
- 上下推:自寸至尺三部遞移,察氣血升降之機。《三指禪》言:"上下去來,陰陽道路",可辨氣機逆亂。
- 前後推:指目(指尖隆起處)前後滾動,體察脈管彈性與緊張度。滑壽《診家樞要》稱此為"輾轉",能辨弦緊革牢之別。
尋者,橫向探查也,《素問·脈要精微論》謂"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此術包含:
- 左右尋:指腹左右擺動,測脈道寬狹。《瀕湖脈學》描述滑脈"替替然如珠之應指",需左右尋乃得。
- 曲直尋:探查脈道走行之直曲,《醫學心悟》指出"直行者為經,旁行者為絡",曲脈多主痰飲瘀血。
舉按推尋的複合運用,產生獨特的"脈勢"概念,即脈的動態空間特徵。如《景岳全書》所述:"浮而有力為洪,沉而有力為牢,來盛去衰為鉤",均需四法協同方可準確辨識。
經典脈象辨識舉隅
- 芤脈:舉之有餘(浮大),按之不足(中空),如按蔥管。推之可見脈管壁分離感,尋則發現脈道雖寬而內裏虛空,符合《脈經》"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的描述。
- 革脈:外強中空之象。舉之弦急(如按鼓皮),按之虛空。推尋時可感知脈管外壁緊繃而內裡無根,《金匱要略》謂"弦而芤曰革",須舉按交替配合左右尋乃得。
- 伏脈:極沉之位,推筋著骨始得。需重按至十五菽以上,並配合上下推法,《診宗三昧》稱其"較沉更甚",常需挪移指位反復追尋。
歷代醫家發展出多種複合手法,如:
- 舉按交替(一浮一沉):辨別脈象有根無根,《辨脈篇》云:"沉候有力,為有根之脈"。
- 推尋結合(三菽九轉):滑伯仁創立,指力輕重變化配合指位螺旋移動,尤適察結代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