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三部九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三部九侯詳論
《素問》原始理論考據
三部九候乃源於《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為中醫診法中最古老的全身遍診體系。此法將人體劃分為頭、手、足三大部,每部又細分上、中、下三處動脈候診點,合為九個診脈部位,體現"天人相應"之整體觀。
具體候診部位與經絡對應
頭部三部
上部:
- 診點:兩額動脈(太陽穴處)
- 所屬經脈:足少陽膽經
- 主候:頭部氣血盛衰,兼察少陽經病變
中部:
- 診點:耳前動脈(耳門穴區域)
- 所屬經脈:手少陽三焦經
- 主候:耳目功能及少陽樞機
下部:
- 診點:兩頰動脈(地倉、大迎穴處)
- 所屬經脈:足陽明胃經
- 主候:口齒狀況及陽明經氣
上肢三部
上部(寸口脈):
- 診點:手太陰肺經之太淵穴處
- 診脈要領:分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九候
- 主候:肺氣盛衰及宗氣變化
中部:
- 診點:手少陰心經之神門穴
- 特殊脈象:若出現"動脈"(如豆搏動)多主驚悸
- 主候:心氣血及神明變化
下部:
- 診點: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穴
- 診法特點:常與沖陽脈互參
- 主候:胸中氣機及大腸傳導
下肢三部
上部:
- 男性診點:足厥陰肝經五里穴
- 女性診點:太沖穴(因古禮避忌)
- 主候:肝血疏泄及情志變動
中部:
- 主診點:足太陰脾經箕門穴
- 參照脈:足陽明胃經沖陽脈
- 臨床意義:二脈互校可判脾胃勝衰
下部:
- 診點:足少陰腎經太谿穴
- 診察重點:先天之本,藏精狀態
- 特殊表現:久病重病必察此脈
歷史演變與臨床轉化
由繁入簡的診法革新
- 《難經》變革:提出"獨取寸口"理論,將寸口細分為寸關尺三部,建立"臟腑分屬"模型,其九候變為浮中沉不同指力下的脈象變化
-
仲景診法:
- 人迎脈(頸動脈):候陽經病變
- 寸口脈(橈動脈):候陰經病變
- 趺陽脈(足背動脈):特察胃氣存亡
- 形成"陰陽胃氣"三維診斷架構
-
後世發展:
- 王叔和《脈經》確立寸口脈主導地位
- 李時珍《瀕湖脈學》完善二十八脈體系
- 張景岳提出"神門診法"補充心腎診斷
理論內涵解析
天地人三才相應
頭部應天,候陽氣之升降;手部應人,候氣血之周流;足部應地,候精氣之固藏。此三才模式體現"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整體辨證原則。
經氣流注關係
九候點多選在"原穴""動脈應手處",因其為經氣匯聚之所。《靈樞》云:"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過為原",九候診法實為經絡理論的臨床應用。
氣血盛衰指標
各候脈點強弱可反映特定經脈氣血狀態,如:
- 太陽脈弱多示清陽不升
- 神門脈亂常現心氣失守
- 太谿脈微多屬腎元虧損
此診法至今仍為急診重症時的重要參考,尤以觀察"胃氣存亡"為關鍵,故《內經》強調"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