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三部九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三部九侯,出自《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候口齒病變。
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侯肺;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侯心;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婦女取太沖),候肝;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沖陽);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谿),候腎。
根據臨床實踐,簡化遍診法,一般只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中、沉三侯,共為九候。此外,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三部」脈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三部九侯是一種中醫診脈方法,通過在人體頭部、上肢、下肢的不同部位按壓動脈,可以診斷出患者的病情。三部九侯中的「三部」指的是頭部、上肢和下肢,而「九侯」指的是每個部位按壓動脈時所得到的九種不同感覺。
三部九侯的診脈方法非常簡單,但是卻非常有效。在臨床上,醫生通常只會在寸口脈(腕部橈動脈)進行診脈,但是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複雜,醫生就會在其他部位進行診脈。
三部九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醫診脈方法,它可以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診斷出患者的病情。因此,學習三部九侯是每一個中醫學習者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