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跌陽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跌陽脈詳解
基礎概念
跌陽脈,又稱沖陽脈,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脈動部位,屬於古代中醫三部九候遍診法中的下三部脈之一。其位於足背,具體位置在踝關節前橫紋(解谿穴)前一寸五分處,於脛前動脈搏動明顯處可觸及。此脈主要用於診察脾胃功能,是判斷胃氣盛衰及後天之本強弱的重要依據。
經絡與穴位關係
跌陽脈隸屬於足陽明胃經,與沖陽穴密切相關。沖陽穴是胃經的原穴,中醫認為,原穴是十二經脈之氣匯聚之處,反映臟腑的生理與病理變化。診斷時,醫師常觸按此處脈象,以判斷脾胃功能是否正常。
診斷意義
-
脈象特徵:
- 跌陽脈應和緩有力,象徵胃氣充足,脾胃運化功能正常。
- 若脈象沉弱無力,可能提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 若脈象浮大而數,則可能是胃火亢盛或外感熱邪侵擾。
-
臨床應用:
- 脾胃疾病:如腹脹、泄瀉、食欲不振等,可觀察跌陽脈的強弱與節律。
- 氣血不足:跌陽脈微弱可能與氣虛、血虛相關,常見於久病體弱者。
- 水濕停滯:若脈象濡軟,可能與脾虛濕盛有關,如痰飲、水腫等證。
歷史與經典記載
跌陽脈的診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其中《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到:「下部人,足太陰也。」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其定位與診斷價值,《難經》亦強調原穴(如沖陽)對臟腑疾病的反映作用。明代李時珍《瀕湖脈學》雖未直接提及跌陽脈,但對脾胃脈象的論述可與之相互印證。
與其他脈診的區別
與寸口脈診(手腕橈動脈處)不同,跌陽脈屬於遍診法的一部分,尤其在古代更受重視。現代臨床雖以寸口脈為主,但在特定情況下(如肢體傷病導致寸口脈不可觸及時),跌陽脈仍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跌陽脈作為中醫脈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脾胃狀態,亦能輔助判斷全身氣血盛衰,體現了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思維。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