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寸、關、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診脈中的「寸、關、尺」詳解

寸關尺的基本定義

「寸口」脈是中醫診脈的主要部位,又稱「氣口」或「脈口」,位於橈動脈腕後顯著搏動處。古代醫家將寸口脈細分為三部:以橈骨莖突處為「關」,關之前(近腕端)為「寸」,關之後(近肘端)為「尺」。這三個部位的脈動分別稱為「寸脈」、「關脈」和「尺脈」,共同構成中醫脈診的核心區域。

寸關尺與臟腑對應關係

歷代醫家對於三部脈候臟腑的理論雖有細節上的差異,但基本原則高度一致。臨床上普遍採用的臟腑對應關係如下:

左手脈象

  • 寸脈:候心與心包
  • 關脈:候肝與膽
  • 尺脈:候腎(左腎為腎陰)與小腸

右手脈象

  • 寸脈:候肺與胸中
  • 關脈:候脾胃(脾與胃)
  • 尺脈:候命門(右腎為腎陽)與大腸

這種臟腑分配體現了「上寸以候上,下尺以候下」的基本原則,即上部臟腑多反映於寸脈,下部臟腑多反映於尺脈。同時也體現了中醫「左血右氣」的理論特點,左手多候血分相關臟腑,右手多候氣分相關臟腑。

寸關尺的診脈原理

寸關尺三部脈象的形成與氣血流注理論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寸口屬手太陰肺經,而肺朝百脈,全身氣血通過經脈會聚於此,因此通過觀察寸口脈可以了解全身氣血盛衰和臟腑功能狀態。

三部脈的特點:

  • 寸脈:反映上焦氣機,主心肺功能與頭面部狀況
  • 關脈:反映中焦氣機,主肝膽脾胃運化功能
  • 尺脈:反映下焦氣機,主腎與命門真火及二便功能

診斷方法的整體性

診察寸關尺脈象時,須結合「浮、中、沉」三種按壓力度進行全面評估:

  • 浮取:輕按皮膚,觀察衛氣與表證
  • 中取:中等力度,觀察營氣與中層病變
  • 沉取:重按至骨,觀察臟腑根本氣血

《難經》提出「三部九候」的診脈法,即在寸、關、尺每一部位分別施以浮、中、沉三種力度按壓,共得九種脈象信息。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診脈方法能更全面把握患者氣血陰陽的整體狀態。

診脈時應注意三部脈象的相對比較,如寸尺的強弱對比、左右手的差異等,這些比較對辨別陰陽失衡、上下氣機不調等病理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歷代醫家強調,三部脈候臟腑的方法應靈活運用,不可拘泥。脈診須與望、聞、問三診合參,綜合分析方能得出準確診斷。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便多處體現了這種整體辨證思想,將脈象與症狀相互印證,而非孤立看待脈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