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不起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不起脹
病證名,首見於《古今醫鑒》。痘瘡(即天花,中醫亦泛指皰疹類疾病)發病後,通常歷時四日,當漸次起脹,先出之痘先起,後出者後起,至五、六日毒氣盡出,七、八日則進入灌膿階段。此為順證,表示正氣充足,毒邪外透。
若見痘形三、四日後,起脹如豆,根窠紅活肥滿,光澤明凈者,屬氣血充盈、毒邪透發之佳兆,預後良好。然臨床常見「痘不起脹」之逆證,可分兩類:
-
氣血不足型
- 症見痘色灰白,頂陷不脹,或平塌無根。
- 病機為氣虛不能托毒,血弱難以載毒外透。
- 治法宜補托氣血,可選用保元湯(人參、黃耆、甘草)或內托散(黃耆、當歸、川芎、白朮等),佐以升提之品如升麻、柴胡。
-
火盛血熱型
- 症見痘色紫紅,緊束不脹,或乾枯晦暗。
- 病機為熱毒熾盛,燔灼營血,致使氣血壅滯,難以化膿起脹。
- 治法宜清熱涼血,方選涼血解毒湯(生地、赤芍、丹皮、黃連等),或紫草飲(紫草、紅花、連翹),佐輕透之品如蟬蛻、牛蒡子。
中醫理論延伸
痘瘡起脹與否,關鍵在於「氣血」與「毒邪」之消長。《痘科金鏡賦》云:「氣充則毒化,血旺則漿成。」若氣血調和,則痘毒隨正氣外發而漸次起脹;反之,氣虛血弱或毒熾血瘀,皆可導致「不起脹」之變證。歷代醫家如萬密齋、聶久吾等,更強調「辨色察形」以斷吉凶,如痘根鬆活、色澤潤者為順,緊束晦滯者為逆,需及早分型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