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脈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脈診
脈診,又稱「切脈」、「按脈」或「持脈」,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醫者通過觸摸患者手腕部的「寸口脈」(即橈動脈處),以探查脈搏的形態、節律、強弱等變化,從而判斷人體氣血、陰陽、臟腑的狀態,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脈診的方法
傳統脈診以「寸口診法」為主,醫者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腹,輕壓於患者腕部橈動脈處。此處分為「寸、關、尺」三部:
- 寸部:靠近腕橫紋處,主候上焦(心肺)。
- 關部:位於寸部與尺部之間,主候中焦(脾胃、肝膽)。
- 尺部:關部之後,近肘端,主候下焦(腎、膀胱、大腸、小腸)。
診脈時,需分別施以「浮取」(輕按)、「中取」(中等力度)、「沉取」(重按),以全面評估脈象變化。
常見脈象及其臨床意義
中醫將脈象分為數十種,主要歸類於「二十八脈」或「二十七脈」,以下列舉幾種典型脈象:
- 浮脈:輕觸即得,重按稍減,主表證,如外感風寒。
- 沉脈:輕按不明顯,重按始得,主裡證,如氣血內鬱。
- 遲脈:脈跳緩慢(每息不足四至),主寒證或陽虛。
- 數脈:脈跳急促(每息超過五至),主熱證或陰虛內熱。
- 弦脈:脈如按琴弦,端直以長,主肝鬱、痰飲或疼痛。
- 滑脈:脈流利如珠走盤,主痰濕、實熱,或妊娠。
- 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主氣血兩虛或濕邪阻滯。
脈診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中醫認為,脈象變化能反映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與功能狀態。例如:
- 左寸候心與膻中,右寸候肺與胸中。
- 左關候肝與膽,右關候脾與胃。
- 左尺候腎(陰)、膀胱、小腸,右尺候腎(陽)、大腸、命門。
臟腑病變可通過脈象的特定變化表現出來,如肝氣鬱結常見弦脈,脾胃虛弱多見濡脈。
脈診在中醫診斷中的地位
脈診與「望、聞、問」合稱「四診」,是辨證的關鍵環節。脈象能協助判斷病情的虛實、寒熱、表裡,並推測疾病的轉歸與預後。例如:久病見洪脈多為邪盛正衰,新病見細脈則可能為正氣不足。
此外,脈診還能結合其他診法相互印證,如舌象、面色、症狀等,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以上為脈診的基本概念與應用,體現中醫「司外揣內」的診斷智慧,通過外在脈象洞察內在氣血陰陽的變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