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睡中呢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睡中呢哺

定義與概述
「睡中呢哺」為中醫術語,指人在睡夢中發出含糊不清的言語聲,屬「寢語」或「夢囈」範疇。其聲低微喃喃,內容多難以辨識,與清醒時言語有別。中醫認為此現象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尤以心、膽、胃三臟腑為主要病機所在。

病因病機

  1. 心火上擾

    • 心主神明,若心火亢盛,熱擾心神,則神不守舍,致睡中呢喃。
    • 常見伴隨症狀:煩躁易醒、口舌生瘡、舌尖紅赤。
  2. 膽熱內蘊

    • 膽主決斷,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膽腑鬱熱,可上擾心神,引發夢中囈語。
    • 常見伴隨症狀:易驚多夢、口苦咽乾、脅肋悶脹。
  3. 胃失和降

    • 「胃不和則臥不安」。若飲食不節,胃氣壅滯,痰熱內生,上蒙心竅,則致寐中呢哺。
    • 常見伴隨症狀: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舌苔厚膩。

相關理論延伸

  • 與「五神臟」關係:中醫「五神臟」理論指出,心神、魂(肝)、魄(肺)、意(脾)、志(腎)共同調節睡眠精神活動。若任一臟腑失調,皆可能影響神志,誘發寢語。
  • 痰濁擾神:部分病例因脾虛生痰,痰濁上犯,阻蔽心竅,亦可表現為睡夢中呢喃不休,苔多滑膩。

古籍記載
《黃帝內經》雖未直接提及「睡中呢哺」,但〈靈樞‧淫邪發夢〉篇云:「正邪從外襲內……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可視為相關病機論述。後世醫家如《張氏醫通》亦載:「寐中言語,由心火旺而神動」,補充其與心膽熱證之關聯。

辨析要點
需與「夜驚」、「夢魘」等睡眠障礙區分。睡中呢哺以輕聲囈語為主,通常不伴肢體動作或強烈情緒反應,病位多在氣分;若兼見大聲驚呼、肢體掙扎,則可能涉及肝風或痰火深重。

(註:本文僅述中醫學理,臨床辨證須結合具體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