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語望重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語望重濁
「語望重濁」又稱「聲重」,係指患者之聲調因病理因素而呈現低沉、混濁不清之態。此證多由外邪侵襲或內濕困阻,導致氣機不暢、聲道受阻所致,屬中醫聽診(聞診)中重要之辨證依據。
病因病機
- 外感風寒:風寒邪氣由表入裏,束縛肺衛,肺氣壅塞,宣降失司,使聲音傳導受阻,故語聲重濁。《靈樞.憂恚無言》云:「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會厭),則厭不能發。」即指此類病機。
- 濕濁困阻:內濕停滯或外濕侵淫,阻遏中焦脾土,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濕邪上泛於咽喉,致聲道不利。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言:「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乃因脾失健運,濕濁內蘊,氣道受阻而發。
- 痰濕壅肺:痰濕內生,上貯於肺,肺失清肅,痰濁隨氣上逆,窒塞喉嚨,致使語聲沉悶混濁。常見於慢性咳嗽、喘證等痰濕偏盛之證。
辨證要點
- 風寒型:語聲重濁伴惡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
- 濕濁型:聲重如甕中出,兼見胸脘痞悶、身重困倦、舌苔白膩、脈濡緩。
- 痰濕型:語音濁而黏滯,痰多色白易咯,或有胸悶氣促,舌苔厚膩,脈滑。
相關古籍論述
除《內經》所載外,《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亦提:「濕痰塞遏咽喉,語聲重濁不清。」進一步闡明痰濕與聲重之關聯。明代張景岳於《景岳全書》中指出,聲重者當辨其寒熱虛實,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總以調暢氣機為治則。
與他證之鑑別
「語望重濁」需與「失音」相區分。前者為聲音低鈍混濁,尚能發聲;後者乃完全不能出音,多見於肺腎陰虛或風熱犯肺之重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