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齒燥
齒燥,中醫名詞,指牙齒乾燥不潤。通常以前板齒(門牙)為準。新病而齒燥,伴有垢穢、口臭等,多屬於胃火盛,津液大傷。久病齒燥如枯骨樣,多臟腎陰嚴重虧耗,病多危重。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齒燥者,牙齒乾燥不潤,多屬胃火盛,津液大傷,宜清胃火,滋陰潤燥。」
《醫學衷中參西錄》:「齒燥者,多由腎陰虧損,津液不足,或由胃火熾盛,津液大傷所致。治宜滋陰降火,生津潤燥。」
齒燥的臨床表現
齒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牙齒乾燥不潤,有時甚至會出現牙齒脫落。
- 口腔黏膜乾燥,有時甚至會出現口腔潰瘍。
- 口臭、口苦、舌苔厚膩。
- 全身症狀可有發熱、口渴、煩躁、尿黃等。
齒燥的診斷
齒燥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舌苔、脈象等進行綜合判斷。
齒燥的治療
齒燥的治療主要以清胃火、滋陰潤燥為主。常用方藥有:
- 清胃散加減:生地、麥冬、天冬、沙參、玉竹、知母、黃柏、黃連、黃芩、甘草。
- 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知母、黃柏、黃連、黃芩、甘草。
齒燥的預防
齒燥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保持口腔衛生,飯後漱口,早晚刷牙。
-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齒燥的注意事項
齒燥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遵醫囑服藥,不要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量。
- 飲食宜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齒燥的結語
齒燥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牙齒脫落,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一旦出現齒燥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