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齒燥
齒燥為中醫診斷學中望診之一,指牙齒表面失去正常潤澤,呈現乾枯不潤之狀。臨床觀察多以「前板齒」(即門牙)為主要診察部位,因其位置顯著,易於觀察津液榮枯之變化。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生髓」,故齒之潤燥與腎陰盛衰密切相關;同時「齦為胃之絡」,上齦屬足陽明胃經,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故齒燥亦反映胃腸津液之存亡。其病理機制可區分為實熱傷津與虛損枯涸兩大類:
1. 胃火上灼
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積熱初期。陽明經氣血亢盛,火邪上炎,煎灼津液,症見:
- 牙齒乾燥附有黃黑垢穢
- 伴有口氣熱臭、煩渴引飲
- 舌紅苔黃燥,脈洪大滑數
此屬「陽明腑實」或「胃火熾盛」之證,《溫病條辨》稱為「齒燥如石」,乃熱邪壅滯,津液暫時受損之象。
2. 腎陰枯涸
見於久病重病患者,腎精虧竭不能上榮齒骨,典型表現為:
- 牙齒乾燥無澤,色如枯骨
- 齒根鬆動,齦肉萎縮
- 兼見形瘦顴紅、五心煩熱等虛火徵象
《靈樞·經脈》謂「足少陰氣絕則骨枯」,此類齒燥提示真陰耗竭,屬危重之兆,常見於消渴後期、癆瘵末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鑒別要點
臨床辨證需結合病程與兼症:
- 新病齒燥多實:熱盛傷津為標,清熱保津可解
- 久病齒燥多虛:腎精虧損為本,亟需滋陰填精
特殊情況如溫病過程中見「齒光燥如石」,若兼無汗惡寒,屬衛陽被鬱;若見「齒垢如灰糕樣」,則為胃氣無權化津,預後不良。
齒燥作為精微徵象,需與「齒齦結瓣」(熱毒瘀結)、「齒焦」(熱極津枯)等症相區分,其辨證價值在於直觀反映體內津液代謝與臟腑功能的深層變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