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唇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唇紫,又稱「唇色紫暗」,乃中醫望診中觀察口唇色澤變化以辨識臟腑氣血盛衰及病理變化之重要指標。中醫理論認為,唇色與脾、心、肝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其色澤變化可反映氣血運行及寒熱虛實之病機。

一、病因病機辨析

  1. 血分熱盛型紫紅唇色
    《黃帝內經》提及「諸血者皆屬於心」,若熱邪深入血分,燔灼營血,可見唇色紫紅而暗,伴隨高熱、煩躁、斑疹等症。此證多因溫病熱邪熾盛,或臟腑積熱上攻所致,屬「陽證」範疇。
  2. 血瘀證之紫暗唇色
    《醫林改錯》強調「瘀血內阻,唇色必紫」,氣滯血瘀或脈絡閉阻時,血行不暢而瘀滯於上,唇色呈現青紫晦暗,甚則伴有舌下絡脈迂曲、肌膚甲錯等徵象。常見於胸痹(心絞痛)、癥瘕積聚等病證。

二、寒證與外邪致病

  1. 寒邪壅盛之青紫唇色
    《傷寒論》指出「寒凝血泣」,若寒邪直中三陰,陽氣受遏,血脈收引,則見唇色青紫而淡,觸之冰冷。此證多伴惡寒蜷臥、脈沉緊等裏寒之象,屬「陰證」特徵。
  2. 心肺氣虛致缺氧發紺
    肺主氣、心主血,若肺氣虛衰或心陽不振,氣血輸布無力,肢末失養,可出現口唇、爪甲青紫,此類多見於喘證、肺脹(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痹(肺源性心臟病)患者。

三、特殊病變辨識

  1. 中毒性唇紫
    古醫籍載「藥毒內攻,唇紫欲黑」,某些金石類藥物中毒或食物穢濁之邪內侵,可致血脈閉阻而唇色驟紫,此屬急證危候。
  2. 情志致病因素
    《丹溪心法》提出「鬱則氣滯,氣滯則血瘀」,長期情志抑鬱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亦可漸見唇色紫暗,多與脅脹、善太息等肝鬱症狀並見。

四、經絡臟腑關聯
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環繞口唇,故唇紫亦反映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如《靈樞·五閱五使》言:「口唇者,脾之官也」,若脾陽不足、痰濕中阻,可致唇色紫而晦滯,伴見脘痞、納呆等症。

五、鑑別診斷要點

  • 紫紅與青紫之辨:熱證多呈紫紅而乾,寒證多見青紫而潤。
  • 新病與久病差異:暴病唇紫多實(如熱盛、寒凝),久病唇紫多虛(如氣虛血瘀)。
  • 局部與全身結合:需參合舌象(如舌質紫暗、苔色)、脈象(如澀脈、沉遲脈)及全身症狀綜合判斷。

此證候常見於現代醫學之循環障礙、呼吸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疾病過程,然中醫辨證尤重病機層次,通過四診合參可進一步區分寒熱虛實,為臨床論治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