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唇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唇腫
唇腫指口唇出現腫脹之症,屬中醫外證範疇,多因脾胃功能失調或外邪侵襲所致。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故唇部病變常與脾胃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 脾胃積熱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致使脾胃蘊熱,熱邪上攻口唇,氣血壅滯,發為腫脹。症見唇色紅赤、腫痛灼熱,或伴有口乾、便秘、舌紅苔黃等熱象。 - 風熱外襲
外感風熱之邪,客於肌表,循經上犯唇部,導致營衛失和,經絡阻塞而腫。常見唇腫突發,兼有發熱、惡風、咽痛等表證。 - 濕熱蘊結
脾失健運,水濕內停,鬱久化熱,濕熱膠結於唇周。表現為唇腫脹而光亮,或滲出黏液,伴見脘痞、納呆、舌苔黃膩等濕熱之候。 - 中毒或過敏
誤食有毒之物,或接觸致敏物質,毒邪內攻,引發唇部氣血逆亂而腫脹。此類多發病急驟,腫勢明顯,甚則蔓延至面部。
辨證分型
- 實熱證:唇腫色深紅,脹痛拒按,伴口渴喜冷飲、尿赤便結,脈洪數。
- 風熱證:唇腫發癢,或見皮膚起疹,兼頭痛鼻塞,脈浮數。
- 濕熱證:唇腫微紅,按之柔軟,可見滲液,舌苔黃厚膩,脈濡數。
治療原則
中醫治唇腫以「清熱解毒、健脾化濕、疏風透邪」為主,依證型選方:
- 脾胃積熱:常用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以瀉脾清熱。
- 風熱外襲:選用銀翹散(《溫病條辨》)合桑菊飲,疏風清熱解表。
- 濕熱蘊結:以甘露消毒丹(《醫效秘傳》)為主方,化濕清熱、宣暢氣機。
- 毒邪內攻:急予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清熱涼血解毒,必要時配合外敷清熱消腫藥膏。
針對局部腫脹,可配合針刺療法,取穴如合谷、曲池、內庭等,以通絡瀉熱。另可於患處外敷黃連水或紫草油,助消腫止痛。
唇腫雖多屬外顯之症,然其病機內連臟腑,臨證須審因辨證,標本兼顧,方能收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